依據聯訊證券3月7日的研報,符合科創板前四項上市標準的企業共428家,占新三板企業總數的4.11%。其中符合標準一的企業有417家,符合標準二的企業有31家,符合標準三的企業有11家,符合標準四的企業有84家。
在眾多曾掛牌新三板,有意轉向科創板的企業中,聽云網絡是其中一個。這家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公司,曾在2015年掛牌新三板,同年8月完成定增,投后估值達10.63億元,規模中型。
聽云網絡CEO陳麒麟回憶,當年掛牌新三板后,流動性沒有達到預期,也沒有讓企業增大資本運作空間,所以股東決議在2017年摘牌。
新三板公司摘牌原因多為流動性不強,無法實現募資。
北京理工大學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冀也表示,目前新三板不斷萎縮。在他看來,這與新三板的規定有關:新三板投資者的門檻遠高于A股市場,一般的散戶無法參與,自然交易量不高;另一個原因是,近幾年,隨著A股市場走向IPO注冊制,市場不斷擴容,有資格在國內上市的企業會直接選擇主板上市。
聽云網絡摘牌后,陳麒麟介紹公司雖一直都有再次上市的計劃,但無論是創業板還是納斯達克都不能讓公司短時間內、以較小成本上市:創業板門檻看起來不高,但是實際成功掛牌的企業都條件很高,要是規模超大的行業龍頭,而目前企業規模達不到要求;公司雖符合納斯達克要求,但上市成本對于中型規模的創業公司不劃算。
這樣的上市“困境”也是眾多科技企業面臨的問題。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也表示,科創板推出前,新鼎的被投公司中也有七八家面臨同樣的問題。
是否會擔心科創板成為下一個新三板?陳麒麟表示樂觀。他認為從流動性上看,相較于投資門檻較高的新三板,科創板從設計上看,是沒有太多限制的交易平臺;不是非常擔心資金量,中國主板和創業板優質的科技創業公司不多,因為這兩個平臺都有明確的盈利要求,而有的科技公司,對未來期望值高,要拿大量資金擴大市場、構建壁壘,很難盈利。所以國內資金還是充裕的,因為沒有很多好的投資標的。
北京理工大學公司治理與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冀也認為科創板*大的意義在于制度設計,包括放開了盈利要求以及VIE和特殊股權結構限制;較低的投資人門檻等,這使得科創板成為一個市場化的交易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