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以瓷器著稱于世。魏晉瓷業的發展,隋唐瓷業的勃興,為宋代瓷業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當時,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瓷藝薈萃,相互競爭。各種品牌紛紛崛起,大型窯口形成窯系。宋代瓷業的輝煌成就,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創建于帝王之手的北宋官瓷,在我國琳瑯滿目的瓷器世界中,可謂獨具稟賦,充盈著皇室貴族非凡的藝術神韻和光彩。后世贊嘆北宋官瓷乃王者之瓷,國之神器,自在情理之中。
宋代瓷業 蓬勃發展
北宋時期,改進農業技術,推廣谷物種植,經濟得到恢復,從而促進了手工業發展,瓷業得到了振興,全國各地民辦專業作坊蓬勃發展,各種瓷藝薈萃,技術廣泛傳播,使瓷業生產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宋代北方地區產瓷區域集中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均生產瓷器,瓷器品種豐富,生產初具規模,出現了窯煙遍地起,處處放光彩的昌盛局面。品種多樣、造型新穎、富于裝飾、美觀實用是宋代瓷業振興的顯著特點。各地瓷器生產競爭激烈,既不斷創新,又保持傳統,從而贏得了當時的消費者青睞。
北方瓷業興盛,江南地區也不甘落后,江西、浙江、福建、廣東、湖南等地,瓷業蓬勃發展,瓷器百花爭艷,風格迥異。
宋代瓷業作坊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眾多窯口窯系,精品薈萃,異彩紛呈。
興辦官窯 振興瓷業
中國古代瓷業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宋代以前的窯廠均由民間開辦,而且規模有限,所燒精品一旦被宮廷貴族賞識,則作為貢品御用,或由宮廷指派每年進貢的數量。
五代的柴窯對宋代瓷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加上宋代完成了全國統一,百業振興,瓷業更加繁榮昌盛,民辦作坊蓬勃發展,各窯競爭激烈,不乏精品出現,其中越窯、龍泉窯、耀州窯、鈞窯、汝窯許多上等瓷器向宋朝皇宮進貢。
宮廷貴族貪得無厭,除了掠奪各窯的精品瓷器之外,還將各窯的能工巧匠集中起來,由皇宮直接興辦御窯,燒制御用瓷器供皇宮專用。
當時,越窯、定窯、鈞窯、哥窯、汝窯都是民辦的,官府派職官監燒,后又壟斷為官窯,由官府主辦,專燒御品。
據《清波雜志》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坦齋筆衡》記述: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窯悉有之,汝窯為魁。由此可見,宮廷原用定器,其毛邊可鑲嵌金銀,后又認為定瓷有芒不堪用,又改命汝州造青瓷,即命將作少監,在汝州監督窯務,設立青瓷窯名曰汝窯。命汝窯造青瓷,這說明汝窯的原料上乘,做工精細,改為專供宮廷御用的汝官瓷窯。定窯、鈞窯、哥窯都是在原民窯燒造的基礎上因瓷藝精湛被宮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