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設立科創板,一時之間中國股民都像吃了興奮劑,一致認為對科技企業是重大利好,科技股節節攀升,東方通信竟然連翻了10倍。但本人卻要對科創板潑一瓢冷水:慎行!人,性急都吃不了熱豆腐,何況你搞的是決定全國經濟的大事?何必這么性急!?
科創板有幾個問題值得斟酌:
*一:注冊制和核準制問題。
注冊制只要求公司提供的資料是真實的,而公司運營的好壞不歸政府部門管轄,而是市場去判斷。核準制是指發行人在發行股票時,不僅要充分公開企業的真實狀況,而且還必須符合有關法律和證券管理機關規定的必備條件;還對發行人是否符合發行條件進行實質審核。
表面看嘗試推進注冊證無可厚非。但真實的標準是什么?尤其搞科技創新。涉及到技術標準,可復制性,技術認定,市場認可….這些東西都沒有拿出來,憑什么講資料真實?發表一篇論文容易,獲得幾個專家好評也簡單,但一項技術從實驗室到規模化生產有很大風險。你憑什么讓無知的股民去承受這個資料里提供的所謂“真實”?最關鍵問題,中國股民喜歡炒空、炒題材;中國專家喜歡用新名詞包裝舊產品。這樣兩種怪胎結合,你讓股民都吊死在樹上,再去扯資料“真實”有用嗎?你別忘記:中國畢竟還是社會主義國家!
記得若干年前,管理層推注冊制時,曾引發了市場的強烈恐懼和恐慌性的拋售,后來不得不經人大授權予以推遲。而如今,上半年將推出的科創板,將搞注冊制。我認為,條件很不成熟。注冊制涉及一系列制度、體系、規則甚至思維模式的調整和改變,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充分思考、認真研究、努力完善,才能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注冊制。
第二:T 0真的適合科創板嗎?
科創板應實施T 0交易問題。設立T 0的理由是:買錯了可以及時止損糾正,可以增加交易量,顯示市場的活躍,還可以為券商和國家增加交易費和印花稅。我認為這些理由并不充分。
不妨回顧一下當年T 0是如何改為T 1的。1996年12月,當年A股市場從1月份的512點炒到12月的1258點,上千萬股民不上班,整天在股市做回轉交易,1個月的換手率就達流通市值的200%,--300%。為此,《人民日報》發表了特別評論員文章警示風險,稱當時的股票市場“風險急劇放大,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危如累卵”。隨后,上證指數和深成指出現連續3個跌停板。之后,在時任國務院領導的干預下,將T 0改為T 1。
誠然,在歐美和香港股市至今實行的是T 0交易,市場也沒出大事。但是,別忘了人家是成熟股市,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投資者也比較理性,例如,40%的美國投資者買進股票后,一年都未交易一次。又如,盡管美國股市市值是A股的4—5倍,但日均成交量卻只有400—500億美元,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量只有400—600億港幣,均不如本周低迷A股的日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