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工程選擇標準
做太陽能熱水工程不僅是為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也是通過精品太陽能工程為使用者辦實事、謀福祉。
目前太陽能行業發展僅僅十幾年,太陽能工程還不是太成熟,沒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很容易讓人忽略系統內部的問題,往往好心辦了壞事,導致用戶抱怨,甚至各方輿論壓力接踵而至。比如太陽能熱水工程系統效率的高低,表面上從產品看不出什么區別,放在樓頂認為能用,其實已經系統效率低下,國家規定的系統效率為41%,但實際上知名廠商做的熱水系統效率都很難達到國家標準。
所謂太陽能工程系統效率,就是系統將光能轉換成熱能并儲存起來的能力。決定系統效率的,不只是某個部件的質量優劣,而需要把優秀的零部件、精確的設計和嚴謹的施工整合起來,才能組成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的系統。
就太陽能工程系統而言,系統效率由四個環節決定:集熱、輸熱(換熱)、控熱、儲熱。
聯系方式:李女士 電話:05335774419 QQ:2684629133
集熱環節:集熱器是光能轉變成熱能最初始的地方。目前的集熱器有管式(真空管、U型管、熱管)和板式(平板)兩種方式。決定集熱能力大小很重要的因素是膜層。除此之外,集熱器真空度、集熱傾角、膜層效率衰減等,也會影響集熱器的效率。而在實際應用中,各種形式的集熱器效率相差并不是太大。
輸熱(換熱)環節:就是將熱量從集熱器內部通過流體,在管道的輸送下將熱量傳遞給蓄能體的過程。輸熱環節以集熱器流道、循環管路、換熱器、循環泵為主要部件。這個環節要看集熱器是否能將產生的熱量適時、均衡的釋放給流體,而水泵和循環管道的配置,則會影響流體均勻進入每塊集熱器的流經狀態。另外,管道在熱循環過程中保溫防護能力如何,也會影響系統效率。
控熱環節:當集熱器與儲熱水箱的溫差達到設定的啟動條件時(5-10°可調),循環泵啟動。這就是最常用的溫差循環模式。然而,兩個溫度探頭的鋪設位置,會明顯地影響系統效率指標。比如,當探頭鋪設在集熱器水口外側時,系統獲得的溫度明顯低于實際集熱器內部溫度,甚至相差10-30°。這樣就會導致集熱器溫度傳遞延遲,最終使系統效率明顯下降。
儲熱環節:根據國家標準,太陽能熱水工程系統的水箱容量按照每平米使75升水每天溫升30°左右來配置。但實際運行中,水箱的熱水經常會出現65°以上的高溫。隨著溫度的上升,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效率則不斷下降。這是由于系統相對環境溫度的溫差逐漸加大,散熱逐步增多造成的。因此,高效的太陽熱水工程系統,其水箱設計容量應該大一些。另外,針對24小時用水的用戶,為了更便捷的獲取熱水,可以將水箱進行雙艙設計。
此外,設計是否科學、施工是否規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