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業內往往把鋼結構住宅的發展緩慢歸咎于價格因素。和磚混結構相比,鋼結構住宅每平方米的直接建造成本確實要高數百元,主要體現在主體結構和內墻上。但若以綜合效益來計,從投資回報、節約空間、增加空間及利用靈活性的角度來看,則可大大地降低其綜合造價。此外,因工期短得以加快資金周轉,因自重輕得以減少的基礎部分投資,施工機械化程度高等因素,都使鋼結構住宅的綜合效益更好。
鋼結構住宅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標準化制作,可以采用節能、環保的新型墻體材料與之配套,具有現場作業量小、噪聲低、對周圍環境污染少,材料可回收和再生等優點,作為一種綠色環保工業,符合我國住宅產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因與傳統建筑用實心粘土磚相比,大量節約土地資源、減少污染環境,同時又符合國家發展建筑用鋼的要求,使之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所以必然成為我國現代化住宅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盡管如此,目前仍未形成規模化的建設格局,民用鋼結構住房業一直步履蹣跚,發展緩慢。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直接成本高于傳統建筑,導致住宅售價高于混凝土住房價格,仍是使業界卻步的重要原因。開發商因擔心市場對價格不認同,同時也擔心住慣了混凝土房子的市民觀念上尚不能接受,故而不愿輕易嘗試。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有些地區對鋼結構住宅推廣的倡導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國外鋼結構住宅建設技術比較成熟的是別墅,因之我們推廣的也主要是別墅,但這是一個誤區,這并不適合我國國情。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匱乏,解決廣大群眾住房問題,仍以發展多層和小高層為主。現在一些企業熱衷于小別墅的發展,其前途必定有限。
有專業人士認為,目前在一些鋼結構住宅的設計中也存在認識誤區。某些鋼結構住宅的開發設計,過分重視結構問題,以結構專業為主,而相對忽視建筑設計。無論是何種結構建筑,住宅應該關注的首先是人,設計要以人為本。買主關心的不是用什么結構,而是住在里面是否舒適,是否實用,功能是否齊全。因此,鋼結構住宅的開發設計還是要以建筑師為主,要遵循建筑設計的規律,更多地關注其使用功能、建筑效果以及節能環保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