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秦漢閣專家說玉璧鑒定: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外周不圓,或厚薄不均勻,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兩面寬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邊有斜坡。紅山文化玉璧肉的邊緣呈薄刃狀,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緣薄,內緣厚,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這一時期的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特征大多是素面無紋,打磨較光亮。
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為貴族專用禮器。這時期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時代,均為圓形,壁面平滑,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鉆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商代玉璧多素面無紋;西周大壁無紋,小壁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題材主要是龍、鳳、鳥紋。常用一寬陰線與一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紋飾,寬陰線斜挖成一面坡形狀,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動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陽玉、岫巖玉。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開始被大量用來作佩飾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帶的壁直徑一般在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壁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春秋壁壁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戰國壁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傳統谷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這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等創新制作,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谷紋乳突飽滿勻稱,谷紋是在乳釘紋上加刻陰線而成。
漢代玉璧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青、碧玉為主,但壁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壁上的谷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淺,谷粒上部渾圓。玉璧邊緣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于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到了東漢,壁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隨之出現。玉璧呈圓形轉角,不見鋒棱,谷釘稠密模糊,谷紋旋轉力度不夠,谷尾呈圓脊形,與戰國谷紋用細陰線不同。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具有宋代龍螭紋的特征。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居多,大壁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壁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無規律。壁面雕動物的,動物具有元代工藝的風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有出廓現象,鏤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數量較前三代為多。多選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