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陸骨肉相連——來自海峽彼岸的關金券及東北流通券能夠證明
眾所周知,中國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出現紙幣的國家。唐代就有具備紙幣雛形的“飛錢”出現,北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質貨幣。
每張紙幣背后,除了反應歷史,還可能都有段故事。趙先生,籍貫南通,在民國時期,祖輩舉家遷居上海。南通盛出商人,如清代狀元張謇,趙先生祖輩也繼承了南通人善經商的特點,在上海奮斗多年,家境殷實。1949年,當時國內局勢瞬變,趙先生爺爺的叔叔,也是當時趙家產業的掌舵人,幾經輾轉到了中國臺灣省。這一去,兩岸相隔幾十載。前些年,趙先生爺爺的叔叔病故,托子女把骨灰帶回南通,還帶回了一些舊物。其中就有當時國內流通的一些珍貴紙幣。
中央銀行壹佰圓
東北九省流通券發行于我國東北地區。它共分為四個版別:中央上海版,中央北平版,中央版,中華書局版。圖案分為二種:一種為山海關,另一種正面為山海關,背面圖案為萬里長城。其發行面值分別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10000元。此藏品為“中央銀行壹佰圓紙幣”,長:15.5cm,寬:6.1cm。此幣是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中央銀行東北九省流通券,紙幣中間上緣為“中央銀行”,四字下面為“東北九省流通券”七字,東北九省流通券是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抗戰勝利后發行的區域性流通貨幣,限在東北九省流通。不能在關內使用,但與內地間的匯兌由中央銀行管理,屬于一種特殊的幣制。而對于錢幣來說,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相當大量的東西,朝代越長,流傳錢幣越多,其價值越小;而相反,很多發行短暫的有特點的錢幣,產量少,流傳更少,也更珍惜。而紙幣由于材質,更是難于保存,極其珍貴
中央銀行關金伍仟圓
關金劵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關金券發行之初,正面為孫中山先生半身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均為直型。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銀價持續下跌雖有助于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對償還外債而言,則增加了負擔。政府于1930年1月決定征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準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0年中央銀行即委托美國鈔票公司印制關金兌換券;1931年5月中央銀行正式發行關金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宣布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并以1金圓券兌換15萬關金券的比率收兌關金券。同年11月21日停止收兌,關金券正式作廢。
共流通17年半。關金券流通17年半,期間正式發行的關金券種類有47種,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