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也就是說老師主要的職責就是給學生們傳授學習的方法與解開疑惑的答案。
我們的課堂看著好像是這樣,實際上卻不是。古人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出口成章,而現代學生離這樣的才學差太遠,是現代的教學沒有古人厲害嗎?
是的,外國人都給咱們證實了,孔子學說,國際盛譽的教學家。孔子是怎么教說的,孔子是傳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解說學生的疑問。
現在的中國學生擅長回答問題,卻從來不提問,學與問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二者須臾也不可分離。古人早就說過,“學貴有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生疑和解疑的過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體現在是否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此,課堂提問不能完全由教師包辦代替。
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所說:“*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把提問看得極為重要,《論語》一書始終貫穿著學生的提問。他在教學中堅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也是鼓勵學生多思多問。
但是,我們的課堂幾乎都是老師提問,學生答題,公開課課堂上更像是在做秀。是學生不敢質疑,還是中國教學遺留下來的弊端。
這種現象非常不利于教育。可以說,一堂缺少學生提問而完全按照課前預設的方案施教的課算不上成功的課。誠然,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必須下一番功夫,尤其要認真設計課堂提問(恰當的提問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至關重要)。但學生如果只能答問而不能提問,其主動性就會大打折扣,思維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樣的教學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學會質疑。這種質疑,不單是提出不懂的問題,還包括發表不同的觀點甚至敢于對*威的結論提出異議(尤其是語文教學)。
而當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并敢于質疑,課堂教學就不可能那么“一帆風順”,就會產生各種變數甚至發生意料之外的情況。它難免影響教學進程,甚至會“打亂”教師課前的安排。然而它卻閃耀出學生思維的火花,也常常給我們帶來意外的收獲。這樣的課堂才是正常的課堂,才能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識素養和應變能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這種“藝術”不是體現在如何用“精雕細刻”的操作程序來控制學生,如何“教”出新花樣,而是體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致力于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圍。這就要求課堂教學應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而引導學生提問題,則是以“學”為中心的具體體現。只有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才能使他們學得主動,學得生動,也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