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持續制度創新,“拆墻”與“架橋”并重
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標準體系,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所在,此次環境制度一系列的重大變革,給環保產業很大程度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
由政府主導創新體系未來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環境保護是典型的公用事業范疇,環保產業則是一個服務特征鮮明的產業,在這些方面,構筑一個整合多方資源,集成多目標的*級創新體系往往是滿足社會需求,推動行業進步,帶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政府,平臺型企業,科技型企業,創新服務平臺在其中各自發揮其功能,共同推動了一個復雜目標的達成。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發揮了最為巨大的作用。
中國擁有廣闊的環境需求和完備的科技、產業體系,并且也有強有力的政府領導,因此在江浙及沿海區域,將會更多的在此路徑上實施。
“環境大建設”落地,推動平臺型企業邁向“城市環境運營商”
前兩年,伴隨著環境需求的大量釋放和PPP模式的推廣,各大環保公司紛紛進入到了“環境大建設”領域,環境開發商的概念也隨之誕生,而從目前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建設,開發仍不是這項工作的終結,我國科技專業人才在地域分布的極度不均衡,使環境建設完成之后的運營工作也逐漸被各級政府所重視。
在環境調查領域有望出現*級的企業
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中,咨詢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大約30~40%),這一領域也催生出一批國際知名的咨詢公司,比如我們熟知的美國西圖,Tetra公司,日本的伊迪亞,每年的營收都是數十億美元級的企業。
綠天使小編了解到,在中國因為前期的環境治理工作主要以污染處理設施建設為主,并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集中建設完成,也造成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尷尬局面,很多環境治理前期必須進行的工作,如污染源的溯源,環境問題的調查,解析,評估和后期的設計,管理咨詢工作被隱藏于高校,設計院和環評機構體內。
根據《規劃》中的要求,十二項約束性指標中,綠天使小編發現很多考核標準都是描述性和感官性的,比如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地級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等指標,不再像以前針對具體的污染物,這就是說所有與之相關的問題都需要被發現,被解決,在這些工作中,前期的調查和評估工作必須足夠的充分及有效,才有保證后期的整理和運營效果。伴隨著環評機構的脫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在相關的環境咨詢領域有望培育出*級的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