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的硯臺特征
硯,別稱硯臺、硯田、墨池等,雖為小器,卻透著一股大雅興。古時為我國文房四寶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顏色、繪制圖案,至西漢時,制硯有了顯著發(fā)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磚硯、陶硯、銅硯、漆硯等。而暖硯,是古人為防止冬季墨汁冰凍而特制的一種有保溫功能的硯臺。其始于何時尚待考,但出土和傳世的實(shí)物揭示,唐宋時就有了暖硯,特別在我國北方較為盛行,現(xiàn)今所見暖硯多為明清之物。
暖硯材質(zhì)多種多樣,常見有歙石和松花石制成,另有金、銀、銅、玉、陶瓷等單一材料制成的,也有用合成材料制成。暖硯造型多為方形、圓形、鼓形等,一般都是底座較高,二層結(jié)構(gòu),分為水暖型與火暖型兩大類。水暖型是在墨堂之下鑿出空腔,注入熱水保溫,使硯面溫度升高,可防硯中墨汁結(jié)凍。火暖型是在硯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燒烤或置放油燈加熱。但兩種方法都不完美,水暖法保溫時間難以持久,火暖法石料經(jīng)不住長
時間燒烤,硯面容易開裂。至清代中晚期,江蘇宜興紫砂陶藝進(jìn)入文房,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強(qiáng)、透氣性佳和耐高溫的特性,制出新型的紫砂暖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