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洪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宜興蜀山人,生于1943年。1958年進紫砂工藝廠,拜師于王寅春門下,深得名師真傳,練就制作方器、圓器與筋紋器等器形的扎實功底。而后并獲素有“陳鳴遠第二”之稱的裴石民先生指導,琢磨花貨及仿生蔬果的制作技藝。曾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修習陶瓷相關課程,深研造型、裝飾設計,涵養創作美學。1975年進中央工藝美院深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多件作品被故宮博物館、中南海紫光閣、香港茶具文物館、中央工藝美院收藏或選作國家禮品。
何道洪是一位難得的制作技術全面的紫砂陶藝家,熟悉掌握各種砂壺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學問,兼具豐富的制壺實務經驗與美學理論基礎,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個人風格。所設計的砂壺穩重大方、精工細致,器形力度、動感十足,韻味深厚。于光素器圓潤敦厚、氣韻深蘊,筋紋器工精藝謹,花貨細膩優雅。醇厚雄勁、工藝精湛是何道洪在傳統基礎上提煉、形成了他個人的何氏風格。
何道洪以其深厚的扎實藝術功力,結合前人的優秀精華,注入自己的創作理念,進入了他藝術創作的另一高峰期,他在原選秀麗、細致的基礎上,攝神取形,追求渾厚古樸的意境,以求作品在“形、神、氣、力、勢、勻”上的和諧美感,這種兼具外在、內涵及結構的紫砂造型藝術風格是無法超越的。
砂壺的內涵,包括神、氣、力三個要素。“神”砂壺的神意,通過象形的實體抒發,表達著一種悠悠的內在生命氣息,一切事物的“神”,就在于它內在生命的迸發。砂壺的神意,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各種不同的形體賦諸作者的情感,借以表達出來。紫砂壺是一件工藝美術的實用產品,要能夠使人們在日用中既達神意,又獲美感,從而陶冶性情,這就是氣質的美感。“力”即砂壺的力度。一件事物有生命,但生命力不夠,仍不達美。砂壺的神意表達不豐盛,氣質美感不完善,那是因為砂壺的力度感不強,貫注砂壺力度時,須穿神意,氣質于一線,從神意氣質中出發,從線條塊面里尋找,恰到好處,給予力度表達的賦注。
何道洪紫砂壺的圓器柔括樸玉,曲折圓潤,顯示一種活潑柔順的美感。方器則線面平整,輪廓分明,表現明快挺秀的陽剛之美。自然形體即花塑,取材于生活之中各種肖像形態,如花果、動物用浮雕手法裝飾在器皿上。花塑的完成需形、色、工的巧妙配合,方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形”即造型設計的奇巧,既肖形,又不落俗套,既有視覺上的美感,又有觸覺上的舒適,功能合理,理趣兼顧。“色”即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及其混合拼制后的調色,來充分突出主題,豐富自然色的需要。“工”即藝人們運用高超的塑技,琢出自然物的心語,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筋紋形體是藝人們將自然界中花卉、瓜果、天象等自然形態的線條規范化,把生動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