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都可能起,可能落,但是在一個時候所有人都相信價格不會掉,如果不趕上這班車,家庭資產負債表就沒有機會翻身了。這是金融風險的根源。
虛實之辯
一位在杭州做金融科技的年輕朋友跟我說,現在市場上找錢很困難,因為強監管環境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投資預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很流行“脫虛向實”的說法,因為脫實向虛成為了國民經濟中出現的不太好的現象,比如制造業公司利潤越來越薄,轉做房地產、轉做金融、轉去買礦。上升到政策層面,就是提倡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而這本身也說明金融不是實體經濟。
人們對一個東西的價值衡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一,我們衡量東西價值的時候離不開貨幣,貨幣的幣值穩定嗎?如果評估服務、產品、實物的過程持續時間越長,幣值穩定與否對估值和交換價值的影響就越大。
第二,不同的商品和服務,需求供應是否有彈性?一種商品或服務,如果有人要買就可以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物價形態是一種形態;如果有需求,但是供應有瓶頸,無法滿足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價格會是另外一種形態。例如刀郎羊,當大量的需求集中到一個地方的一個小品種的時候,失去了供應彈性,所以價格曲線直線上漲。
第三,一個物品的價格如果持續上漲,人們會判斷它還會上漲,這個預期一旦形成,消費行為、投資行為就會發生變化,甚至會發生大量的借貸行為。預期一項東西的價值會持續上漲,借錢生成資產就非常有利可圖,每一個在中國買過房的人都知道,這是現實教給我們的金融知識。當很多人卷進預期的時候,杠桿加高是必定的趨勢。
管住貨幣是治本之策
貿易失衡背后有貨幣力量起作用。以2008年平均值一年貿易順差8%為例,什么意思?有100塊錢商品生產出來,其中8塊錢對應的商品出口了,可是貨幣回來了,外匯進入中國,外匯結匯成人民幣,購買力在國內。這時候會有一個不平衡會發生,僅僅是一個年度,我們高速增長的時候累計在一起就是不得了的數值,全是由貨幣在市場發揮作用,但是沒有對應的商品和服務在供應。
所以說過量的貨幣進入經濟實體,*大的危險不是物價同比全上漲,而是它改變相對價格,然后改變人們的投資消費決定,形成錯誤的預期,形成了高杠桿的運動。而這些活動藏在商品的雙重性中,除非你回到自生產使用價值,不進行交換活動。只要有市場,就內生著實虛相兼相融的過程。
*后關于認識的政策含義。管住貨幣是治本之策,增加不當管制會火上加油,增加不當管制會人為造成一些地方限制了供應量。在這種形勢面前要有正確的思維。貨幣要逐步地管緊,要回到審慎金融、審慎貨幣的框架,不是僅僅靠貨幣政策,也要從貨幣制度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