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澆筑后,初凝過程中因水化熱得不到及時散發,導致混凝土內部溫度較高,內外溫差較大,使混凝土的形變超過極限引起的裂縫。
1、特點
1)溫度裂縫在結構中較多見,有表面的、深層的和貫穿的。
2)表層溫度裂縫走向無一定規律,常縱橫交錯呈龜紋狀,且多發生在施工期間。
3)深層和貫穿的溫度裂縫一般與結構或構件短邊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縫沿全長分段出現,多發生在混凝土澆筑后2~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且冬季縫寬,夏季縫窄。
2、原因分析
1)表層溫度裂縫多數是由于溫差較大而引起的。混凝土結構構件,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澆筑后,在硬化期間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熱,內部溫度不斷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差較大。
2)深層和貫穿的溫度裂縫多由于結構溫差較大,受到外界的約束而引起。
3)采用蒸汽養護的預制構件,混凝土降溫控制不嚴,降溫過速,或養護窯坑急速揭蓋,使混凝土表面急速降溫,而受到肋部或胎膜的約束,常導致構件表面或肋部出現裂縫。
3、預防措施
1)防止表面溫度裂縫關鍵在于控制混凝土內外的溫差。混凝土澆筑后要及時覆蓋灑水養護,冬季要采取保溫措施,不要過早拆模與保溫層。
2)防止深層和貫穿裂縫,要盡量選用水化熱低的水泥,或摻入適量的粉煤灰。
3)選用級配良好的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和水灰比,充分振搗,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和抗拉強度。
4)降低混凝土澆筑溫度,如澆筑時避開炎熱天氣,用冰水拌合混凝土等。
5)分層、分塊間隔澆筑大體積混凝土,間隔時間5~7天,以利于散熱和減少約束。
6)每隔30m留一條后澆帶,待40天后再澆筑,以減小溫度收縮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