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彩云之南,相傳漢武帝夜夢彩云,遣使追夢,在今祥云縣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縣。古有漢武帝夢追祥云,今有“流星”隕落云南。余先生出生在云南,從小對大山里千奇百怪的石頭非常感興趣。平時遇到喜歡的小石頭,總是愛不釋手,從小到大也有不少自己的珍藏。直到2018年6月1號,在云南西雙版納的“流星雨”出現在了新聞上,他才發現自己小時候收藏的石頭和新聞里的竟然一樣。余先生上網翻閱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身邊這顆小石頭是玻璃隕石。
玻璃隕石是地外物體劇烈撞擊地球時,地表靶物質熔融后快速凝結的天然玻璃。地表發現的玻璃隕石多呈塊狀,棕黑色到淺綠色,一般為厘米級大小,表面多具空氣動力學熔蝕刻痕。長期的研究證明,玻璃隕石在化學和結構特征上與地球火山玻璃具有明顯的區別,不是地質作用的產物。玻璃隕石具有廣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分布在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的玻璃隕石稱為北美群;分布在中歐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的莫爾達維河流域的玻璃隕石稱為莫爾達維石群;分布在象牙海岸的玻璃隕石稱為象牙海岸群;大的一個玻璃隕石群是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群,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東南亞半島及我國的南部地區,分布面積約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10%。
玻璃隕石顧名思義就是外形與玻璃相似的隕石。是石隕石一種,系石英質的隕石,在進入大氣層后熔融,墜地后又快速冷凝,顏色有黑、墨綠、棕褐,表層具拉長狀氣泡及大小不等的圓形氣泡,有的似如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狀圖案。中國古代曾稱它為“雷公墨”。
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唐朝劉恂所著《嶺表錄異》一書中就有玻璃隕石的記載:“雷州驟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黳石,謂之雷公墨。和之錚然,光瑩可愛。”據1844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描述,在澳大利亞獲得一塊鈕扣狀玻璃質石塊,認為是黑曜巖(達爾文玻璃),以后在世界范圍內發現這種類似玻璃質石塊,并通稱為“玻璃隕石”。玻璃隕石由于質地堅韌,可雕刻成手飾、胸飾,在珠寶市場上價格十分昂貴。
本品為:玻璃隕石,重約21.6g。玻璃隕石是某種石隕石降落過程中融化的液質冷卻后的產物。玻璃隕石的母石為淡綠色和黑色兩種,因此,玻璃隕石的降落都是與母石共同進行的。
玻璃隕石為半透明的玻璃質體,有微弱磁性,顏色為墨綠色、綠色,淡綠色,棕色,褐色,深褐色,還有少見的朱砂色。比重為2.6至3.0左右。玻璃隕石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顯的形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布滿致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外部和融殼下有時會產生大的氣印。喜歡的朋友歡迎留言溝通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