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摩崖石刻色彩“退暈”變化
唐代摩崖石刻就更講究了。唐代的石青石綠是“退暈”的,所謂退暈,就是不管是在花上、圖案上、造景上,它變成了三種顏色。例如石青,變成了淺石青、中石青、深石青,淺石青外面勾線是白色,深石青外邊勾線是黑的,這就給人感覺更加富麗、更加豐滿。摩崖石刻壁畫的層次也很豐富了,畫葉子、花、人物、圖案都有退暈色,早期摩崖石刻是沒有退暈色的。從摩崖石刻壁畫的形式上來說,早期的供養(yǎng)人不能大于釋迦牟尼。供養(yǎng)人都很小,都在底下,到了唐以后,尤其是五代、宋以后,摩崖石刻供養(yǎng)人大于佛祖了,因為供養(yǎng)人出了錢,想表現(xiàn)自己。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看清楚當時人們真實的服裝是什么樣的。于當時的頭飾、衣服和他的女王、公主、侍女服飾都不一樣,摩崖石刻人物的配飾、首飾,玉的透亮的質(zhì)地都畫出來了。因為供養(yǎng)人很大了,比真人還大,所以有機會把玉的透明的感覺都畫出來了。
摩崖石刻色彩是為了表現(xiàn)內(nèi)容、形式、時代,又與大自然提供的條件相關(guān),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種色彩的脈絡:北魏以土紅為主,隋開始過渡,到了唐更講究,到了五代就比較簡潔,宋更簡單,主要是石綠、土紅為主。幾個元代的石窟,表現(xiàn)形式也變了,原來的顏料是用粉調(diào)的,而元代色彩中水的感覺比較強烈,顏色更透明,這和當時的經(jīng)濟、生活、習俗、條件有關(guān)。所以大概可以看出,不管是摩崖石刻壁畫、彩塑,都離不開真實的生活,離不開生活的需要,離不開生活的狀態(tài)。
摩崖石刻-新安大好山水刻字
摩崖石刻色彩形成
總的來說,摩崖石刻壁畫色彩是利用了當?shù)氐摹敃r的礦物顏色來源,但不一定全部都是取自當?shù)兀热缡唷⑹G,當?shù)夭划a(chǎn),從西域或西藏、青海運來也是有可能的。歸納不管是哪個朝代,石青、石綠、土紅、赭石、土黃、淺米黃是很重要的色彩,摩崖石刻色彩只不過分量不同、多少不同。另外,古代摩崖石刻磨顏料也是他們做試驗來的,有些利用當?shù)氐耐良t泥可以和紅顏料,黃泥做黃顏料,古代自己動手研磨泥巴,自己做顏料。有些山洞子里有非常好的泥料,可以把它剖來了取泥做土黃色;研磨再加桃膠,就利用附近的桃樹、梨樹上的膠都能解決,把樹膠拿來泡開就行。表明了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技術(shù)和調(diào)顏料技能在當時居世界領(lǐng)先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