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遼寧的先生手中就有這么一枚小小的雙旗銅幣,先生說:家中祖輩曾是以前的大功臣,為了人民為了百姓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家庭也是富甲一方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人得志,家中財產也是慢慢被吞噬,世道如今,*一留下了屈指可數的寶貝,作為我們世代的傳家寶。
他說:“這枚錢幣對我非常重要,也是家中的傳世寶貝,今天拿出來也讓更多人認識一下”。
民國建立以后,銅元繼續被大量行用,*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帝王色彩濃郁的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先將嘉禾紋鑄于銅幣的應屬開國紀念幣,民國建立之初各地均有民國成立的民國紀念幣發行,其中尤以天津造幣廠鑄造的開國紀念幣*多。此幣有三種面值,尤其面值五文的極為珍罕。面值為二十文的有甘肅版和天津版之分,面文"二十"作小寫的為天津版,極為難得。面值十文的銅元*為常見,其品種樣式極為繁雜,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正面為雙棋,背面為嘉禾圖及英文"中華民國·十文"雙旗外部還可分為有珠圈和無珠圈兩種;另一類背面為嘉禾圖及連葉紋,連葉紋一般都是逆時針排列,若見到有順時針排列的屬"反花"數量較少。
中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后因真貝不夠,乃用仿制品銅貝代之。近年,在一些商朝墓葬中就發現了三枚銅貝。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了幣制。廢刀、布、貝等幣,規定只采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線,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銅幣,銅制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
1910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后,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民國成立時,由于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于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在頒布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后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銅元的由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