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會:新零售風口下便利店發展何去何從?
在社會消費品方面,傳統人們購物主要去大型商超和百貨商店,而如今,在新零售業態下,消費升級、人口結構變遷催生“便利”需求,便利店增速領先行業。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淡化了價格敏感度,提升了品質和便利需求。90 后消費群體崛起、全面二胎放開后年輕群體生活節奏加快、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催生了“宅、懶、饞、急、忙、老”等需求,便利店貼近消費者,順應消費新趨勢,前景廣闊。
消費者對便利需求增加
鑒于以上原因,各大電商巨頭,以及各種資本,包括國內和國際資本,都盯上了便利店這一*接近居民生活的終端需求,他們紛紛投巨資觸網便利店這一領域,使便利店成為下一輪資本追逐的焦點。
新資本新玩家的介入讓便利店行業有了更高關注,同時讓便利店的模式更加互聯網化,更加重視服務個人的即時需求,把服務物化為商品,比如盒飯、關東煮、火車取票、交水電費等。除此之外,在線下單、30分鐘送貨上門也成了不少便利店的標配。
一、國內便利店發展空間很大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在便利店發展極為發達的日本,便利店的營業額總額已經超過了百貨公司的營業額總額,成為日本零售行業的頂梁柱,大體為54%:46%,并且還被日本國民譽為“國民生命線”。
我國目前的實體零售市場,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體是8%:92%,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中國超600萬的線下小店中,70%以上在3-5線城市及農村,市場分布零散,這些小店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著經濟。
便利店的發展與經濟環境息息相關。通常經驗是,當人均GDP超過5千美元時便利店將迎來快速成長期,而當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時,將會進入爆發期。以國際慣例看,每3000人就應該擁有一家便利店。但據*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便利店數量卻遠達不到。
二、市場格局
關于便利店,業界約定俗成有幾個標準,即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24小時營業,熟食銷售占比20%以上,具有社區服務功能等。
隨著O2O業務興起,部分便利店搭上互聯網+快車,積極拓展線上流量,如全時、愛鮮蜂等搭載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珍品會便利店則搭載了珍品會這樣一個綜合性網絡服務平臺。不僅如此,一些互聯網巨頭也瞄準了便利店生意,淘寶、京東先后推出便利店業務,其后阿里更是重資投入盒馬鮮生,大舉進軍新零售領域。此外,淘咖啡、繽果盒子等新興無人概念店也在過去的兩年內嶄露頭角。
從類型上,目前國內市面上的便利店主要分為三種。
1、傳統便利店,比如7-Eleven、羅森、全家為代表的外資便利店和全時、好德、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