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類瓷器,它萌發于南北朝,到隋朝時就已經發展成熟。一線拍賣行藏品征集:秦經理 13101713004 微信同手機號。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了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后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于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目前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并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