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潤滑油的構成以及合成油與礦物油概念
潤滑油是由基礎油和添加劑組成的.對于發動機油,基礎油通常約占90%,剩下是添加劑.基礎油質量對于潤滑油性能至關重要,它提供了潤滑油最基礎的潤滑,冷卻,防氧化,抗腐蝕等性能.但為了提高潤滑油的性能,在潤滑油中還包含了提高其綜合性能的添加劑.發動機油的添加劑主要有:防氧化添加劑,防銹添加劑,防腐蝕添加劑,抗泡添加劑,粘度指數改進劑,降凝劑,清潔添加劑,分散劑,抗磨損添加劑等.上述添加劑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項性能需要綜合平衡.因此,潤滑油才需要進行臺架試驗以通過其在發動機內的綜合表現確定或評定配方的性能優劣.
因為含量占部分,因此,基礎油的性能對成品潤滑油的性能至關重要.依據習慣,把通過物理蒸餾方法從石油中提煉出的基礎油稱為礦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氫基礎油也應稱為礦物油),合成油,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化學合成獲得的基礎油(其成份多數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合成油與礦物油沒有準確的定義,這是俗稱的說法.API(美國石油協會)對基礎油共分五類,通常對第三類和第四類基礎油稱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為:PAO類,XHVI類,酯類.此外VHVI類基礎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礦物油之間,雖有人稱其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溫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較PAO,XHVI和酯類有較大差距.PAO和XHVI是廣泛用作發動機油的基礎油,其中,XHVI是殼牌專利技術的合成型基礎油,美孚的合成機油主要以PAO為原料,嘉實多的合成油多以酯類為基礎油.XHVI與PAO性能相近,但酯類發動機潤滑油在防氧化性上性能與前兩種有一定差距.
現在我國工業緊跟西方新技術,很多使用美國、日本、歐洲的油品,因此逐漸開始引用這些國家的標準(如美國SAE、日本JIS、歐共體CCMC、德國DIN等),我國現行潤滑油標準(SY、SH、GB)也逐步向這些標準靠攏,尤其是參照美國SAE標準.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必然趨勢,各國潤滑油行業采用標準逐步一致或相互等同,我國也不例外,先分類與ISO(國標標準化組織)一致:共十三大類,主要的幾大類油品如內燃機油、齒輪油、液壓油等均采用了國標新的標準分類,就標準而去,我國的水平與國標同步.
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國的潤滑油與發達國家水平差距明顯,潤滑油中耗量大的內燃機油,我們普遍使用SD、SE級,而發達國家已用到SG、SH級,相差了2、3個等級(按字母順序排列);我國現在能生產SE、SF,甚至SH級的內燃機油,但關鍵原料:內燃機復合添加劑,還是基本依賴進口;這就是我國與國際水平的實際差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