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匠對色彩的控制力,簡直可用“神乎其神”來形容,而對于鈞瓷來說,卻貴在其窯變無法預測。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輝煌并非人為所能達到,正所謂“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世上找不出一對相同的鈞窯瓷器,是因其窯變神秘莫測。
鈞瓷始于盛唐,大興于宋,又斷代于宋,復燒于金元,延至明清而仿制不絕,歷經千年沉浮。以其“釉具五色,艷麗絕倫”的秉性來講,鈞瓷的興盛應該更合大唐風范,盛唐成就了鈞瓷,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崇尚力量與色彩的朝代里,一件鈞瓷精品引無數英雄折腰,惹無數紅顏嘖嘆的熱鬧場景——這絕非夸張,以盛唐之富饒卻有唐玄宗“鈞不隨葬”的奇怪禁令,鈞瓷的珍貴程度可見一斑。然鈞瓷并未因垂愛而成就盛唐,無論唐朝皇帝如何“求瓷若渴”,也無論督窯官怎樣嘔心瀝血,鈞瓷燒制依舊是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殘次品,精品是可遇不可求。正因為唐朝的重視,才有了后來“宋鈞”的輝煌。
兵馬俑屬于秦始皇,鈞瓷屬于富麗溫順的北宋。澶淵之盟后的北宋,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社會生產總值達到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鈞瓷終于撿了一個*的時機華彩登場,甫一面世,驚艷一時。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僅“變”一字便幻化出無數色澤狂想。宋徽宗時成為御用珍品,誥封“神鈞寶瓷”,每年欽定生產36件,禁止民間收藏。 “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雅堂無鈞瓷,不可自夸富”的俚語從此而來。正因如此,“宋鈞”存世量極少,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也收藏不了幾件,我們如今看到的多數為宋后歷代仿品。
這款鈞窯玫瑰紅雙獸耳尊,藏品口徑:13cm,高:20.7cm。,此件器型罕見,鈞瓷勝于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間玫瑰紅色彩的流淌與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尤以紫紅鈞最為典雅,色彩之絢麗若晚霞,而釉色之細潤,似一潭靜謐湖水。放大鏡之下器壁的蚯蚓紋顯而易見,恰如脂粉滲汗而滯曲流淌,又似褶皺的蛇皮紋。氣泡窯變多為紫羅蘭色,密布疊見而彌漫全器釉面。
鈞窯制作因釉彩本身乳濁黏稠、流動緩慢,故上下加迭、色澤不同的釉彩,極易形成穿流、交織的現象,乃至一窯一火燒制的鈞瓷,千變萬化。一般而言,鈞瓷燒著絕無兩件一模一樣的,即使出自一人之手,其質感和形成工藝也會不徑相同。此件鈞窯玫瑰紅雙獸耳尊,可謂是“舉世無雙”,是一件極為少見的鈞窯精品,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鈞窯瓷器由于在宋代是皇宮的專用瓷,數量和造型受到宮廷的嚴格控制,而鈞窯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價值也是人們所青睞的,所以在市場上一直受到藏家的厚愛,價格呈現了穩中有升的趨勢。在2001年美國Mr.Falk收藏專場上,一件宋代鈞窯天藍釉紫斑大碗以100萬美金成交;2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