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種植技術
牛蒡子,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于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牛蒡子還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選地、整地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0-25℃發芽率70%-90%。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墳土栽培為宜。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臺灣的臺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牛蒡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但栽培時,宜選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塊。深翻30-40厘米,耙細、整平,每畝施農家肥3000-4000公斤,作成1-1.5米寬畦。
種子繁殖
播種期南方于秋季8-9月;北方于春季3-4月;夏季赤可播種。如遇干旱,出苗不易整齊;秋如果太晚,第2年則不能開花結實。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為主。播種前將種子放在30-40℃溫水中浸泡24h,按行株距70cm×50cm開穴,穴深10cm,裕內施腐熟廄肥或堆肥,填一薄層細土,播5-6粒種子,澆水,覆土3-5cm,稍加鎮壓。每1hm2用種量15-30kg。播后10d左右出苗。育苗移栽法,3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
牛蒡子肉質直根既可藥用,也可食用,近年來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牛蒡子適合中國各地栽培,秋季播種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佳。
牛蒡子種子播種播種前,將種子放入30-40℃的溫水中浸泡12小時左右,過后澇出種子晾至不粘手時再播,這樣有利于出苗。在整好地的畦面上按40-50cm的行距開淺溝進行條播,將種子(播種時*將種子與火土灰混合成種子灰)均勻地撒在溝內;或按40-50cm的行距、33-35cm的株距穴播,每穴點入種子4-5粒。播后覆土2-3cm即可。
病蟲防治
有時會發生葉斑病和白粉病。葉斑病一般在幼苗生長期的干旱時發生,發病初期可對植株噴灑50%的多菌靈1000倍液進行防治。白粉病多發生于植株生長茂密時的陰雨天,為害葉片,發病后可用50%退菌特l0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噴施葉面。蟲害主要是蚜蟲,在抽薹開花時發生,在嫩梢、嫩葉上吸取汁液,發生后可用40%樂果乳劑800倍液噴霧防治。
田間管理
幼苗期或第2年春季返青后要進行中耕松土,同時前期要特別注意除草,若雜草過多,可用8%高效蓋草能防除,葉子封行后停止中耕。當苗長至4-5片真葉時,開始進行間苗,方法是拔掉病苗、弱小苗,留下壯苗、大苗,如有缺苗處,可選擇間下的苗帶土移栽;苗長至6片真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