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市現狀存在哪些問題?
國內部分
1.茶葉消費量增長很快。鐵觀音(烏龍類)市場份額點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葉占剩下的一成半。
2.茶商眾多,行業進入門檻低,行業集中度低,亂象叢生。
3.茶葉品種多,種類豐富,宣傳側重點各不同。
4.茶葉做為價格較高的經濟作物,產茶的地方政府較為重視。每年茶展眾多,不過多數效果都不怎么樣。
出口部分
1.綠茶占*對比例,9成左右。
2.其它茶葉出口量逐年增長。尤其以快速消費包裝的包裝茶增長*快。
3.即使如此,中國出口茶葉,仍以散裝,原材料供給為主。
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的*大問題
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沒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準入制度、商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經銷商臺賬制度、索證索票制度、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茶葉市場對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貫徹力度不夠。當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場商戶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
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1.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于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占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于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占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2.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采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尼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并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茶農受雇于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并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3.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后,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尼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臺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