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PC依然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們用PC處理文檔、存儲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U盤與他人分享信息。如果PC硬盤壞了,我們會因為資料丟失而束手無策。
而在“云計算”時代,“云”會替我們做存儲和計算的工作。“云”就是計算機群,每一群包括了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計算機。“云”的好處還在于,其中的計算機可以隨時更新,保證“云”長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幾個這樣的“云”,其他IT巨頭,如微軟、雅虎、亞馬遜(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設這樣的“云”。
屆時,我們只需要一臺能上網的電腦,不需關心存儲或計算發生在哪朵“云”上,但一旦有需要,我們可以在任何地點用任何設備,如電腦、手機等,快速地計算和找到這些資料。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資料丟失。
在3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施密特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云計算”就仿佛銀行的自動取款機(ATM),我們出門再也不用隨身攜帶大量現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取用。
Google的工程師谷雪梅則認為,PC時代好比每個人要用電,都得自己購買發電機;而“云計算”時代,每個人不必擁有發電機,直接從大型發電廠買電就好。
“云計算”其實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據谷雪梅介紹,“云計算”之前,還有“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等等,理念都是關于計算機如何協同發揮作用。十多年前,她還在讀研究生時,就知道這些概念,但問題是,這些概念從來沒有很好地得到實現。
在谷雪梅加入Google以后,她發現這一類概念已經得到了實踐。Google的技術,可以讓幾十萬臺計算機一起發揮作用,組成強大的數據中心。Google中國CEO李開復此前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Google真正的競爭力就在于有這些“云”,他們讓Google有了無與倫比的存儲和計算全球數據的能力。
Google在創立之初,并沒有刻意地去追求“云計算”和“網格計算”等概念。但作為一家搜索引擎,Google在客觀上需要擁有這些“云”。實際上,雅虎的搜索同樣用到了“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共享基礎架構的方法,它可以將巨大的系統池連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種IT服務。很多因素推動了對這類環境的需求,其中包括連接設備、實時數據流、SOA的采用以及搜索、開放協作、社會網絡和移動商務等這樣的Web 2.0應用的急劇增長。另外,數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環境的規模大幅度提高,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對一個由統一的云進行管理的需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