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冰冷石牌坊
我對山塘街的印象多半因為街上有很多石牌坊,有的蜷縮在人家的院墻里,有的殘缺不全地站在路邊,也有的堂而皇之地當街挺立。石牌坊的坊額、坊柱上刻過一些字,多半已模糊不清,也懶得去深究了。因為刨根問底,多半是一個節孝之類的故事。
河南石牌坊 “座牌坊就是一座中國古建筑的標本,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書法等多種藝術于一身,融入了古人所推崇的道德和生活理念。不過,這些冰冷的檔案塵封已久,擦去落在石柱上或廢址上的塵土,我們可能看見躲在牌坊和廢址背后的那些哭泣的眼神,耳邊揮之不去的嚶嚶悲泣。歷史有時是冷酷無情的,炫耀的代價往往是一生的辛酸。想到此,我對那些石牌坊好像有一種本能的抵觸,在靠近山塘的新村里住過數十年,黃昏常去山塘街上走走,那時也還沒這般熱鬧,星橋以東冷冷清情的幾家店鋪已然打烊,幾盞路燈眨著昏黃的眼睛。從星橋向西走,越走越冷落,倒是石牌坊慢慢地多了起來,這兒一座,那兒一座,固執地向后人說著前世今生。
所幸還有9座牌坊活著,盡可以去觸摸,去憑吊。
循山塘街西去,有一個地方叫“半塘”,表彰貝程氏節孝的石牌坊就委屈地躲在這里。石牌坊為花崗石構筑,單間雙柱三樓坊。坊額上所刻“節孝”二字尚可辯認。上、中、下橫坊上雕有飛鳳流云、雙龍戲珠和獅子滾繡球圖案。石牌坊后原有貝程氏節孝祠,坐北朝南三進。*一進為祠門,兩旁有磚貼八字墻,上飾磚雕,下承石雕須彌座;第二進為享堂,面闊三間,進深11.5米,梁架圓作,前有船棚軒。前有門樓與之相對,磚雕精細。貝祠現移建至昆山千燈顧炎武祠。
位于山塘街井泉弄口的石牌坊贊美的是一個唐姓孝子。乾隆二十四年(1764)所建,旌表孝子唐肇虞。小肇虞9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一生事孝。明末倭寇犯我東南沿海,母子相失。肇虞一路哭泣尋母,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為避戰亂,他晝伏夜行,徒步三千里,發誓不尋到母親就不回家。一天,他腹中饑餓,頭昏目眩,不慎落入水中,被人救起后,他放聲大哭,向路人泣訴尋母的遭遇。夜宿鎮江關帝廟,夢見神以金鈴系在他的手上,肇虞忽然頓悟,“金鈴”莫非借指金陵?次日,他即起身趕往金陵。途中遇一老婦人,衣衫襤褸,拐個竹籃在地里挖野菜。肇虞告以尋母之事,老婦人領他回家,其母正是被老婦人收留了。母子相見,悲喜交加。肇虞迎母返鄉,孝養至終。
位于唐孝子坊西側的是陶張氏貞孝坊,為單間雙柱石坊。橫坊雕有鳴鳳朝陽、雙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等圖案。坊柱上刻有“馨香垂奕,楔表堅貞”字樣。這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為表彰陶張氏守貞盡孝所建。相傳活寡婦陶張氏為守住貞節,把繡床搬到柴房隔壁的小屋里,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