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檳榔提取物 10:1
【拼音名】Bīnɡ Lɑnɡ
【英文名】SEMEN ARECA
【別名】榔玉、賓門、青仔、國(guó)馬、檳楠、尖檳、雞心檳榔
【來(lái)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干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shí),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
【性狀】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wǎng)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zhì)堅(jiān)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化學(xué)成分】檳榔含生物堿0.3~0.6%,縮合鞣質(zhì)15%,脂肪14%及檳榔紅色素。生物堿主為檳榔堿,含量0.1~0.5%;其余有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堿、檳榔副堿、高檳榔堿等。生檳榔含生物堿量比制品為高。 檳榔內(nèi)胚乳含兒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檳榔含脂肪油14%,檳榔油的組成脂肪酸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櫚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亞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檳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過(guò)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過(guò)10%,檳榔成熟則非蛋白氮含量減少。
【性味】苦、辛,溫。
【歸經(jīng)】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于絳蟲、蛔蟲、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檳榔的功效與作用)
【儲(chǔ)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