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鉆井告訴您鉆井的發展史
鉆井在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了?很多人一時半會還答不上來,下面小編就來講講鉆井在中國的發展史,
鉆井就是人們從地表向下挖掘一個筒形的通道,相當初的目的是為了汲取地下水。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鉆井大體經過了挖掘井技術、頓鉆井技術和旋轉鉆井技術三個發展階段。在前兩個階段中,中華民族都是處在該項技術的相當前列。公元前1500年前后,我國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井”字,春秋戰國時期的井深已達50余米,到唐朝時已超過140米。這個時期屬于人工挖掘井階段,井的直徑大約為1.5米,人可以從井筒下到井底。
中國古代鉆探技術歷經兩千年的發展。19世紀末期出現的旋轉鉆井技術,實際上是在我國頓鉆井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石油天然氣井,我國古代稱“火井”。據《漢書——郊祀志》記載(公元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鴻門。”即在今陜北神木縣附近的鴻門火井處建立祠廟。明清時期,我國四川鉆鑿油氣井的技術就很普遍了,井深都在1000米左右。
詳情更多可以搜索:東莞專業打井,東莞鉆井,地質鉆探,深圳鉆井,工地降水井,惠州鉆井,基礎鉆樁,廣州鉆井,深井維修,機械鉆井工程或者聯系我們的在線客服
------ 責任編輯:東莞市寮步信和水泵經營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