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才剛過去,就相繼被曝光幾個造假大案,從警方公布的案件及作案細節來看,造假的手段以及涉案的產品數量可謂讓人目瞪口呆。有消費者的認為現在任何一種品牌隨時都有假貨的誕生,企業品牌來說無疑是一種難以修復的名譽損害。
今年3月,廣東佛山一家奶粉制假窩點被查,現場經初步清點,發現有成品奶粉共446箱(2600多罐),白色袋裝粉末(疑似奶粉)約10噸,以及不良商家回收而來的大量空罐,包括愛他美,牛欄等國外大牌乳品,也有國內的一些牌子,直接外包給廣東佛山的這家“黑心作坊”。同時現場發現大量制作奶粉的原料。然后大量生產,之后直接“貍貓換太子”,把假貨當做真貨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銷售!聲稱自己是海外采購,實則是銷售著黑心的“毒奶粉”。5月,蚌埠警方查獲假冒耐克旗下品牌運動鞋50余萬雙,案值6億假冒產品遠銷中東,成為目前耐克全球打假*大案件。冒牌鞋用劣質材料以每雙16~17元的出廠價對外銷售,而正品鞋的價格一般在300~400元一雙,如此巨大的利潤,吸引了銷售商瘋狂為其銷售。截至案發時,銷售額達6億多元。。6月,浙江東陽警方破獲一起特大跨境生產銷售假冒化妝品案,179萬件假冒化妝品案值超1億,這些化妝品成本僅幾元甚至幾毛錢,卻冒充資生堂、歐萊雅、倩碧、NARS、伊蒂之屋等一線品牌進行出售,售價從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假貨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時,打假已經不僅僅只是政府或者企業去獨立承擔起的事情,而是一場全民運動。近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全國假貨地圖顯示,廣東、江蘇、山東這三大全國經濟大省位列造假新聞曝光量*多的前三位,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造假情況越嚴重。
對于企業品牌來說,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和平臺的打假力量去幫助企業杜絕造假現象,關鍵還有提升防偽意識和技術,在打假的斗爭中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去保護自己的產品。以往傳統的產品防偽技術一是容易被造假者破解;二是消費者要查詢真偽的時候操作比較麻煩,體驗感較差;三是目前很多造假者通過回收真品包裝的方式“貍貓換太子”,讓消費者根本防不勝防。當市面上出現了某個品牌的假貨之后,相關企業品牌反而很容易成為競爭對手和媒體輿論攻擊的對象,企業一方面要忙著發聲明澄清,另一方面還要配合政府起訴造假者,不但讓自己十分狼狽,而且受損的企業和品牌聲譽也需要通過很長時間才能修補回來。所以企業必須找到一種100%安全有效的防偽技術才能讓消費者消除疑慮,買得放心用著安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