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80%,而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2年至2014年僅維持在50%左右,內需增長后勁明顯不足。可是從境外消費數據看,中國游客境外消費持續激增,總額保持全球*一。這說明,隨著中等以上收入人群不斷增加,消費者更加講究品牌、講究質量,需求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5年,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共同提出國家質量基礎(NQI)概念。國家質量基礎(NQI)一般是指國家為推進質量建設而建立和執行的有關標準化、計量測試、認證認可、檢驗檢疫檢測等所需的質量工作體制、機制及法規制度框架的統稱。它是政府發揮監管和服務職能的有力支撐,是實施國際貿易政策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與世界質量強國相比,質量基礎比較薄弱,差距還很明顯。有關于標準對GDP貢獻率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法國分別是0.9%、0.8%,中國是0.1%。中國標準老化、缺失、交叉等問題十分突出,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服務業存在著小、弱、散現象。只有打好了基礎、筑牢了根基,質量發展才會有更堅實的保障。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必須夯實標準、計量、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建設。要重點研制一批關鍵領域的急需標準,改革和創新認證認可體系,突破檢驗檢測技術瓶頸,提高快速、智能識別檢測監測能力等,從而倒逼企業加強質量管理,進一步增加品種、提高品質、創優品牌,增強“中國制造”的質量信任。
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有高標準才會有好質量和高效益,標準堪稱是質量的靈魂。中國質量安全標準整體水平不高,以食品行業為例,日本對農藥、添加劑在食品、農產品中設立了5萬多個限量標準,而在這些標準中,有3萬多項在中國尚無限量;日本對豬肉、茶葉、大米的檢測標準有數百項,中國僅幾十項。要改善供給質量結構,就要在健全標準體系、促進標準升級、加快國內外標準接軌上下功夫。要強化國內外標準的比對與報告,加強對主要貿易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標準的分析研究,促進中國標準水平提升,提高國內國際標準的一致度,推動實現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搶占制高點,加快中國標準“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推動優勢產業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增加中國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話語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