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是世界上應用*廣泛、攜帶*方便、玩法*繁多、價值*便宜的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游戲用品。無論種族色別、無論男女老幼,皆能游樂玩耍,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歡。 撲克牌起源于中國漢代的葉子戲,據考證,因其形狀似樹葉,當時,被稱為葉子牌。 據記載,約在公元1300年左右,威尼斯航海家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將其帶回到西方各國。歷經歷史演變,形成了現在的撲克牌樣式。也就是今天我們玩的54張的撲克牌。當然,撲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包括印度起源說、埃及起源說、法國起源說等。 現在我們使用的撲克牌為法國式撲克牌。這里展示的是包括幾十個國家的世界各地不同樣式的撲克牌。*早期的撲克牌并不是紅桃、黑桃、梅花、方片,各國人民都以本國民族文化對四種花色給予不同的文化闡述,法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德國人把四種花色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意大利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寶劍、硬幣、拐杖和酒杯;瑞士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橡樹果、鈴鐺、花朵和盾牌;英國人則將四種花色理解為鏟子、鉆石、三葉草和紅心。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征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征農業;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征牧師。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于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征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鉆石形狀,象征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征智慧和愛情。 這一部分都是西方國家早期的撲克牌以及復制品。 這一副是德國1886年生產的撲克牌,其三張人頭像的字碼不是JQK,而是VDR,而且沒有大小王牌。 這一副是由美國撲克公司1901年生產和大清王朝事物撲克牌,上面的圖案分別是清代宮廷、園林、民俗、政治、軍事文化等內容。其中大王是李鴻章、還有被燒毀的以前的圓明園西洋樓、監獄女囚、舉刀殺人的劊子手、被殺的一地人頭,以及黃包車等。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價值。 中國早期撲克珍品 中國撲克生產始于1913年的上海。主要廠家有上海櫻花卡片廠等7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逐步繁榮。那時主要還是機械加手工方式生產撲克牌,產量不高。這是建國前紅花撲克,這是黎明撲克,這是粹華卡片廠撲克。 建國后,到六十年代發展較快。以上海及周邊地區廠家為多。主要內容為工農學商知識為主:這是農業知識撲克,主要內容為病蟲害防治;這是兒童游戲撲克,這是水滸人物撲克。文革初期撲克牌作為封資修物品被禁止使用,后期在廣大人民群眾強烈要求下又開始生產撲克牌。但為了預防出現撲克JQKA等西方文字內容,把撲克牌稱為文娛片,把AJQK改為1、1、12、13。其內容多為文革色彩的語錄、題詞、樣板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