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許多城市都面臨著水污染嚴重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隨著雨水收集利用的開展,雨水被留住或回滲地下,減少了排水量,減輕了城市洪水災害威脅,因此,地下水得以回補,水環境得以改善,生態環境得以修復。
海綿城市是通過“滲、滯、蓄、凈、用、排”六字理念,形成雨水吐納體系,實現可持續用水的水循環模式。海綿城市處理雨水的先后順序歸納成三大類,分別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儲存、過濾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運用“低影響開發”理念,改變傳統“建大罐子、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下雨的時候它可以吸水,雨后它可以涵養綠化。解決城市內澇,不是簡單地把雨水排出去,而是把能存的存起來。強化了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既緩解內澇、減少雨污排放負荷,又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破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一方面,促進雨水滯蓄和下滲。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另一方面,調解水文循環及地表徑流。通過*大限度的生態保護,修復受損的生態,并通過“滯、滲、蓄、用”等手段,調節水文循環,使之更接近自然狀態,減少地表徑流量,延緩雨峰到來的時間,將徑流經過處理回用,使*終進入管渠和行泄通道的徑流量*小化,*大限度地降低內澇發生的風險。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場城市管理的革命,是解決城市發展與水生態之間平衡問題的有益嘗試,為解決城市水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成為城市治水新方向。城市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對解決水資源短缺、防治水環境污染和防洪減災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