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彭晶,是在師董會北京會員的首次聚會上。一襲短裝旗袍,小小的臉,小小的身形,標準的南方女子,再佩上一幅眼鏡,窈窕而知性。
可是,她一開口,就把我震住了:明明就是個耿直girl!
她說起了與師董會創始人胡海平的初次會面:
那天,胡海平從演講臺上下來,剛剛還揮斥方遒的他,顯得很疲憊。彭晶主動提出送他去機場,順便提了一句:我車上有個產品,對抗疲勞很有效,您要不要喝喝看?
胡海平看了看標簽,發現是海參制品,他沒有過多猶豫,連喝了三瓶。這可把彭晶給驚到了:僅僅是剛才課堂上有過一面之緣,就敢喝陌生人提供的飲品,膽兒也太大了吧?
就這樣,彭晶認定了胡海平是個耿直漢子,作為耿直girl的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師董會。
有人說,具有相同特質的人,總容易走到一起。如果說胡海平創立師董會,是為了號召上市公司領袖履行社會責任,扶持中小企業,那么,彭晶向師董會靠攏,就是希望借助這個平臺,讓自己的公益之路走得更遠。
出生于四川達州農村的她,5歲喪父,兄妹5人靠母親一人拉扯長大,個中艱辛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但那些歷程,激發了她的斗志。從小學開始,她就以考第二名為恥,一路過關斬將,考進了西南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后,她成了一名中學教師。
生活得到了些許改善,但總覺得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赴京謀職的同學,為她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她毅然離職,空著一雙手,以奔跑的姿勢,轉戰京城。
從服務員到行政,從銷售員到合伙人再到企業家,她的路走得曲折,卻堅實。
如果,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算是一種成功的話,無疑,彭晶成功了。那個當年站在田間地頭發誓要改變命運的小姑娘,實現了夢想。可她無法忘記曾經那些無助的時刻、那些咬牙堅持的時刻。于是,她回過頭來,把目光投向了家鄉那塊依然貧瘠的土地,和那塊土地上,還在貧困中掙扎的孩子。
加入在京宣漢同鄉會,對彭晶來說,是一次契機。在一次次的助學活動中,她把回望家長的想法變成了一次次的踐行。
任職北京達州企業商會秘書長后,彭晶更是身體力行,走訪每一個受助學生,力求讓每一分錢都用在適合的孩子身上。
助學金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這是北京達州企業商會設立助學基金的初衷,也是彭晶的目標。鼓勵受助學生考到北京上大學,并在就業及創業上給予扶助,彭晶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個高中男孩,屬于受助對象,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在彭晶的鼓勵下,考上了北京大學金融系。上大學不久,他的商業頭腦就顯露了出來:一個寒假,就靠著眼光和勤奮賺到了一萬多元。
彭晶決定給予他資金支持,開始項目合作。憑他的頭腦和嗅覺,很快就找到了好項目。
把扶助對象轉變成合作伙伴,既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