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綿城市理念到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海綿城市不斷發展完善,運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將雨水回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而滲、蓄、滯、凈、用、排六要素貫穿海綿城市建設之中,為雨水回收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要素一,滲。由于城市下墊面過硬,到處都是水泥,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強自然的滲透,把滲透放在*一位。其好處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徑流,減少從水泥地面、路面匯集到管網里,同時,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還能通過土壤凈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而滲透雨水的方法多樣,主要是改變各種路面、地面鋪裝材料,改造屋頂綠化,調整綠地豎向,從源頭將雨水留下來然后“滲”下去,例如,鋪設透水磚,建設綠色建筑等。要素二,蓄。即把雨水留下來,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現在人工建設破壞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時間內水匯集到一個地方,就形成了內澇。所以要把降雨蓄起來,以達到調蓄和錯峰。要素三,滯。其主要作用是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例如,通過微地形調節,讓雨水慢慢地匯集到一個地方,用時間換空間。通過“滯”,可以延緩形成徑流的高峰。具體形式總結為三種:雨水花園、生態滯留池、滲透池、人工濕地。要素四,凈。通過土壤的滲透,通過植被、綠地系統、水體等,都能對水質產生凈化作用。因此,應該蓄起來,經過凈化處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要素五,用。在經過土壤滲濾凈化、人工濕地凈化、生物處理多層凈化之后的雨水要盡可能被利用,不管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應該加強對雨水資源的利用。不僅能緩解洪澇災害,收集的水資源還可以進行利用,如將停車場上面的雨水收集凈化后用于洗車等。我們應該通過“滲”涵養,通過“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過凈化把水“用”在原地。要素六,排。即利用城市豎向與工程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
滲是為了不讓雨水匯流成河,蓄是為了以后回用雨水,滯是為了篩除雨水中的雜質,達到生活用水標準,用是為了將凈化的水資源加以利用,排是為了調節豐水期與旱期地表水流量,綜合利用市政管道與PP雨水模塊,緩解用水緊張和城市內澇之間的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