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鴨也叫憨鴨,是我國*一的藥食兼用鴨品種,原產于云貴高原,具有抗病力強、耐粗飼、易飼養、產蛋率高的特點,是一種稀有的特禽珍品。因其體大肉多,富有野味而深為消費者所喜歡。市場上高檔酒店里火鴨的賣價高達300-500元/只不等,比普通鴨子價高3-5倍。特別是火鴨蛋,高蛋白,低膽固醇,富含牛磺酸,長期食用可降低低血壓,軟化血管。目前市場商品火鴨蛋5元/枚,種蛋售價在10元左右。火鴨有產蛋率高、繁殖快、耐粗飼(以草食為主)、適合全國各地飼養,是一種大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特養禽類。火鴨可陸養、圈養、牧養。飼養設備簡易,管理方便。育雛期后,實行草地放牧或就地露宿,大多采用放牧結合,舍飼補料飼養。火鴨適應性強,耐高溫,病少,成活率高,一般育雛成活率90%-95%以上。
關于鴨的營養在《本草綱木》中有詳細的記述,火鴨肉的營養也很豐富,祖國醫學認為,鴨肉味甘微咸,性偏涼,入脾、胃、肺及腎經,具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息驚”等,即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止血痢和滋補之功效,特別是對麻疹患者、熱癥的治療有明顯療效。還有鴨血、鴨肝、鴨膽和鴨蛋清也具有藥用價值。鴨肉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十八種氨基酸等。經常食用除能補充人體必須的多種營養成分外,還可祛除暑熱,保健強身,對患有癆熱骨蒸、食少便干、水腫、盜汗、咽干口渴,以及男子遺精,女子經血少,癌病人身體虛弱,低燒等病癥者尤為適宜。清代醫學家王士熊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鴨“甘、涼、滋五臟之陰,清虛癆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別錄》記載:鴨可“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健康時報》載:據法國專家研究,鴨肉脂肪量雖不少于畜類(豬、牛、羊等),但其化學結構卻接近橄欖油,不僅無害且有益于心臟。用鴨骨架熬制的鴨湯,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肌肽,肌肝和氨基酸等,對人體大有補益,且可補虛暖胃,強壯筋骨,活血行氣,被稱之為鴨骨瓊液,多食亦可延年益壽。此外,鴨血可解血瘀、血熱作疼。鴨膽汁可治風火赤眼,外涂可治痔瘡腫痛。鴨頭可治驚悸和血虛引起的頭痛。可與川芎、白芷同制為藥膳。鴨腦搗碎外涂可治凍瘡。肥鴨肝是“世界三大珍饈”之一,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火鴨肝的營養價值遠遠超過了肥鵝肝,且味道十分鮮美。火鴨肝含脂肪40%-60%,其中含不飽和脂肪酸65%-68%,它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抑制其它脂肪的吸收,對人體極為有益;每100克火鴨肝中含有高達6.5-7克的卵磷脂,具有軟化血管、延緩衰老、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功效。據專家證實,火鴨肝以不飽和脂肪為主,易為人體所吸收利用,并且食后不會發胖,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火鴨肝還富含油脂甘味的“谷氨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