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去年有個有意思的事情,小編和大家分享下,阿里上市當日,微信連夜推出企業號,難道這是為了向前輩致敬嗎,還是也上上頭條湊熱鬧風光一把,此前有消息傳的若隱若現,這要再不出來,還不得“雨過天晴”了。
就初體驗而言,說它能解決企業協作需求,令人難以信服。能直接看到的,不過是企業通訊錄和消息這類基本功能。或者,微信早已準備借力第三方開發者來共建市場。
在產品表述上,微信謙虛的承認,微信企業號只是“連接企業的另一種可能”。但不需謙虛的地方是,國內還沒有另外一款移動應用擁有6億之巨的用戶規模。
對任何一種新產品甚至一個新興行業而言,用戶基數龐大與否正是決勝之關鍵。
盡管如此,我還是不去相信會有足夠多的人愿意將工作與社交放到一個碗里(如果我的認知不算太愚蠢的話)。因為我們可以去問一個問題:微信靠什么獲得成功?
一方面,拜蘋果和谷歌所賜,人類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國人口眾多,以及相對壟斷的互聯網環境,微信一飛沖天,成為區域市場上的受益者。
可是,微信本質上依然是一款社交工具,按微信自己的期許,它是一種生活方式。至于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這兩件事該不該攪勻了用,以我狹隘的理解,多少不能接受。
不過,既然微信敢于嘗試,我們就該相信它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我也希望,這個理由不只是用戶規模如何如何。
那接下來,我們需要假設微信“企業號”能夠與之前發布的“訂閱號”、“服務號”一樣,獲得市場認可,用戶規模以百萬量級增長。面對這樣的一個后起之秀,企業辦公市場的先進們又會有怎樣的滋味?
顯而易見的是,“移動化”、“零門檻”會是微信企業號初期拓展市場的說辭。
無論是傳統企業軟件(比如金蝶的云之家),還是新興的企業協作平臺(如明道),都比微信多了一道門檻,需要在用戶的手機里先裝上一個App。
當然,安裝App這件事,看起來是個門檻,但用起來卻未必一無是處,譬如有它之后就可以不考量我之前的擔憂了。不過,它到底在宣傳上是占不了便宜的,尤其是對從未有過使用辦公協作軟件經驗的小白企業而言,會是一個大大的決策依據。至少可以說這道門檻是相對有利的。
另外,QQ群、微信群組在企業內部協作與溝通上的廣泛使用,也讓微信在用戶培養和教育上走了捷徑。你懂的,用戶的學習成本也是這類應用的一大痛點。
至于微信第三方(如W-inoffice),也不再是個跟著微信吃肉喝湯的小角色。微信連接了無數的個人,手里握有商戶的卻是第三方,而企業號的攻堅戰,仍需仰賴第三方的深耕細作。同樣,企業號的出現,也將成為他們新的掘金點。而兩者之間的關系也需要變的更加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