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燃料的一石二鳥
“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已經形成氣候。”近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生物天然氣,既是環保的需要,也可以彌補我國在天然氣領域日益擴大的缺口。“一石兩鳥,何樂不為?”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生物質發電的上網電量超過500億度,相當于三峽水庫一半以上的發電量。“這說明生物質發電在國內大有前景。”石元春說。
生物質成型燃料以農林剩余物為主原料,經切片、粉碎、除雜等工藝,*后制成成型環保燃料。作為鍋爐燃料,它的燃燒時間長,經濟實惠,對環境無污染,是替代常規化石能源的優質環保燃料。
他認為,要看到這些污染源中的“正能量”,即可以利用秸稈等產生沼氣,進而制造天然氣。“十幾年前,歐洲就已經采用大規模的工業化手段生產沼氣,同時將沼氣中的甲烷含量提純到95%以上。這基本上等同于大家所熟悉的天然氣,只不過普通的天然氣是化石天然氣,這個是生物天然氣。”
“當然,國家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自從國務院發布防治大氣污染的行動計劃后,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相關部門連續發布6項緊急措施,大力推動新能源燃料在我國的應用。僅2014年,國內已生產出1000多萬噸生物質成型燃料。”石元春認為,未來生物質成型燃料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在今年4月的一次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相關人員介紹,目前我國農業領域的污染已經超過工業污染。“工業的污染是點和線,而農業的污染是面狀分布的,是秸稈燃燒、化肥農藥使用等造成的。此外,像工業的廢水廢渣、城市的污泥污水,所有這些有機的污染源都需要解決。”石元春說。
“2014年,國際新能源署發布了一份報告,提到2030年生物質能量可能要占可再生能源的60%,在全球一次能源的消費中可能由現在的10%增加到20%。因此,在我看來,生物質能源在中國將引發能源領域的變革,也將在全球掀起新的浪潮。”石元春表示。
生物質燃料摻燒技術
近年來我國能源、電力供求趨緊,國內外在發電行業對資源豐富、可再生性強、有利于改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于是生物質能發電行業應運而生,在我國也掀起了生物質能發電的浪潮。據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有關專家介紹,秸稈氣化發電、秸稈直燃發電、煤與秸稈混燃發電都是可以采用的技術路線。煤-秸稈混燃技術的特點是可以對現有的電廠進行改造,投資很少。但是首先需要解決好電廠摻燒秸稈量的計量和監督的問題。
二.生物質能應用簡介
生物質能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并貯存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它是植物體內的葉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