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焚燒曾是老大難。今年麥收已進入尾聲,記者連日在郊區探訪了解,沒有發生焚燒秸稈現象。小麥秸稈去哪兒了?
26日,房山區竇店村農田里,割草機將小麥收割后留存的秸稈割下;拾草機緊隨其后,將秸稈拾掇成行;然后是打捆機將秸稈打成方捆。
打捆的秸稈怎么處理?竇店村相關負責人許生說,這些秸稈被運往竇店恒升畜牧養殖中心。
畜牧養殖中心內,工人正在往飼料攪拌機里添加秸稈。“20%小麥秸稈、18%干草、48%青貯、14%精料,通過粉碎變成牛飼料。小麥秸稈營養比稻草高。”中心總經理吳連方說,這里養了3000頭牛,每天消耗66噸飼料,每生產一噸飼料需200公斤麥秸。中心與竇店村達成合作,按照1畝地所產生的秸稈換1立方米牛糞,從麥田回收秸稈,喂牛后產生牛糞,三分之二直接還田,三分之一送到沼氣站,供全村1100戶家庭做飯、取暖;沼液、沼渣返田作肥,實現了循環利用。
順義區李遂鎮葛代子村,麥秸粉碎后與蔬菜廢棄物、畜禽糞便、菌劑、腐殖酸混合攪拌,在槽室內進行發酵,并利用發酵床翻拋機定時對物料實施攪拌、破碎,在好氧條件下進行有機物的分解,并將槽室內溫度控制在65℃至70℃之間,經過近3個月時間,轉化成有機肥。
“別小看這秸稈,用處大著呢!”村負責人說,混合物的含水量高達96%,需經過水分蒸發,含水量降到30%才是合格的有機肥,而秸稈在其中不僅起到增加透氣度作用,還能補充有機質,提高肥效。
“近年來,隨著農業循環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和農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秸稈的去處呈現多元化。”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說,制作飼料飼喂畜禽,粉碎還田或堆漚發酵有機肥……京郊麥田秸稈的處理方法從*初的焚燒,到目前以肥料化、飼料化為主,并正逐步向能源化發展。小麥秸稈的多元化利用變遷,正是本市農業資源處理現代化和生態環境發展的一個縮影。
發酵床翻拋機是把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糖廠濾泥、污泥、生活垃圾等污染物,通過耗氧發酵的原理制成綠色環保,改善土質的生物有機肥。發酵床翻拋機能有效地把畜禽糞便、污泥與微生物制劑、秸稈粉混合翻拌均勻,為物料發酵創造更高的好氧環境。
發酵床翻拋機的生產廠家就在山東濟寧,聯系電話:15069735982或QQ:3155767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