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問題①對澆注系統進行改進。由于原設計的澆道為開放式澆道,正對內澆口處的型腔尺寸較小,金屬液與型腔瞬間碰撞后呈霧狀,粘附于型腔壁上,使隨后進入的金屬液不能與它熔合而形成冷豆或冷隔缺陷,降低了表面質量。金屬液在流動充填過程中,沿著鑄件較長的一端充填時堵塞了溢流槽,影響整副模具的排氣,而且在末端沒有設置溢流槽和排氣槽,使得金屬液裹住空氣,不能有效排氣而形成氣孔及縮孔,影響鑄件質量。改進后的模具結構3,原開放式澆道改為導入式狹長澆道。把金屬液引入型腔,在一側設計了由寬到窄的澆道,起到了增壓作用,使金屬液在充填時,既有壓力又有速度。為了使鑄件的外表和內在質量更穩定,在動模較長一端型腔的末端,增設了溢流槽和排氣槽。這樣,溢流槽可積聚型腔內的冷金屬和涂料,也加強了死角部位金屬液的流動,排氣槽又能使型腔內氣流順利排出,以引導金屬液的充填。經過改進,對鑄件末端的充填有很大幫助,鑄件表面質量明顯提高,氣孔和縮孔現象基本消除。 生鐵鑄件配重塊的零件尺寸和重量的適應范圍很寬,金屬種類幾乎不受限制,零件在具有一般機械性能的同時,還具有耐磨、耐腐蝕、吸震等綜合性能,是其他金屬成形方法如鍛、軋、焊、沖等所做不到的。在機器制造業中用鑄鐵配重塊方法生產的毛坯零件,在數量和噸位上迄今仍是*多的。鑄鐵配重塊生產經常要用的材料有各種金屬、焦炭、木材、塑料、氣體和液體燃料、造型材料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