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面板大多數采用河南蘭考的桐木制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于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古箏的選購,主要看三點:音色,用料和工藝。
制作樂器猶如打造寶劍——訪制琴名家唐黎云
說這話的人是上海的二胡制作師唐黎云。唐黎云從事樂器制作的年頭不算很長,可他非常熱愛這一行當。十余年來,他徜徉在父親給他留下的大量的木材中,并親手用這些上好的材料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樂器。當看到自己制作的樂器拴上琴弦之后發出了悅耳的聲音,然后又一件件、一批批被演奏家和經銷商取走的時候,自豪感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子承父業制作樂器
唐黎云制作樂器屬于子承父業。
唐黎云早年從上海某技校畢業后,開始干的工作跟樂器并不沾邊。他先在上海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三年施工員,后又做了八年的木材生意。2003年,他跨進了父親開辦的樂器廠從事樂器制作。
據唐黎云介紹說,他的父親早年在上海某樂器廠工作,后來在家鄉創建了上海民族樂器二廠的聯營廠,*后脫離了二廠成為上海*早的一家私營樂器廠。唐黎云記得,當年父親經營的樂器廠生產各種民族樂器,*輝煌的時候,一年可制作四千臺古箏。唐黎云認為,之所以后來工廠沒有做強做大,是因為當時他們的古箏完全依賴出口,忽略了開拓國內市場。而國外市場一旦萎靡,工廠便會面臨很多困難,前進的步伐也會放緩。也就是在父親的樂器廠陷入低谷的時候,唐黎云開始進入樂器制作領域。唐黎云說,當時父親經營的樂器廠外銷受阻,二胡也因質量問題每況愈下。唐黎云跟父親主動請纓,希望從事樂器制作,以扭轉頹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