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坑
老坑古端硯由于硯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脈,長年受水的凈化浸漬,自身石質溫潤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帶藍紫,制成硯后經歷長期的使用揣摸與墨長期相伴,加之漫長年月的空氣接觸氧化,因此發生質的變化,表面皮殼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滲痕,甚至用細砂擦開小片硯堂觀之,所見的石肉也與新硯有明顯的區別,色澤變深,由紫藍偏灰黑,硯的本身有些也會出現斷續的細小裂紋狀或分層剝離,細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隱約可見:如玫瑰紫青花,金銀線,冰紋或魚腦凍,蕉白等。我們在選取硯臺收藏的時候,注意看硯形,古時老坑硯一般在6寸左右,厚度約2公分,不會太厚。古人深知取石之難,千百萬片選取者廖廖無幾,加上太厚也不實用,不象今人用作陳設。所以以前一般硯臺如:抄手,單打走水硯等,不會用老坑高檔硯材的。
老坑巖自唐代開采以來,一直被文人墨客崇贊不絕,公認為眾硯之首,并樂始不彼的刻意追求,皇宮也知聞并指為貢品。由于古時用紙筆墨者非求硯不可,不象今時人那樣,鋼筆圓珠筆……隨時可寫可畫方便自如,所以硯臺的使用率非常高,擁有硯者,便想硯更好,甚至相互攀比。當時文人象現代人追求高檔房子,高檔汽車的那種心態去求高檔硯臺的。
老坑硯石巖性:泥質結構,致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云母類(水云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致密而堅實。大西洞與水歸洞同稱老坑硯石,在色澤上粗看大致一樣,其實仔細審視仍可分辨出來。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帶紫藍色而偏藍;水歸洞則在青灰色中微帶紫藍色而偏紫。大西洞之冰紋似乎多些,水歸洞則相對少些。老坑硯石擊之發出木聲,無鏗鏘之聲(與宋坑比較有明顯不同)。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硯石中的魚腦凍是*理想的,是硯石中*為嬌嫩之處,*為難得。魚腦凍或蕉葉白的周圍必定有胭脂暈火捺,*好者是將整個“凍”團團圍住。凍內或近邊沿處必定有青花,有時還有玫瑰紫青花,這種魚腦凍是非常罕見的,不要說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魚腦凍,就是碎凍亦屬少見。我以為很有必要將老坑硯石中的“凍”,“暈”和“蕩”區分開來,否則就會影響“凍”的真正價值。老坑硯石中還有一種非常少見的冰紋凍,這也是唯老坑水巖硯石所獨有的。
古人曾贊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云母及硅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于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于老坑硯石中含硅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老坑硯石長其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引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