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佛由來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但初期只被視作神仙道術的一種,流行不廣。
鎏金銅佛像發展
西晉以后,社會動蕩,人民生活痛苦,為佛教信仰的傳播提供了的寬廣的民間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北方,它們的文化傳統與來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認同。十六國時期得以迅速生長,并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的最早一批高僧,他們得到了胡族統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圖澄被后趙石虎尊為“大和尚”,他不僅宣講佛教,還參與軍政機要;佛圖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堅迎至長安,領眾數千人,他制定了僧團法規儀式,為以后漢族地區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礎;5世紀初,龜茲僧人鳩摩羅什來到長安,在后秦君主姚興的扶持下主持譯經,他不僅系統譯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還培養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設中國佛教的優秀學者。十六國還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時代,莫高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開鑿于這一時代,現存佛教造像也始見于此時。在佛教東進的旅程中,十六國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從此開始,“佛教征服中國”的腳步加快了。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在我國其始于戰國,其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
銅鎏金佛像最近成交價格:
編號 藏品名稱 成交價 日期
0337 銅鎏金佛像 850萬 2011
0439 銅鎏金觀音像 571萬 2010
0451 鎏金佛像 609萬 2011
0503 銅鎏金明王像 980萬 2011
0321 鎏金觀音像 2003萬 2011
0530 銅鎏金佛像 680萬 2014
看造像特征以斷代各時代的佛像的各時代的造像特征。這是我們斷你的主要依據。
漢和十六國時期,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發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的,尺幅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綿陽何家山東漢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銅質搖錢樹,樹干上鑄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頭后有橫橢圓形光,頭頂有肉髻,雙眼微從事,兩耳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相,左手拳執,結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繞于手腕,垂于足前,這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佛像了。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出土一鋪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厘米(包括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組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于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瓏,工藝精湛。筆者考證,它的鑄造和流傳到涇川的時代在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發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4足方座。有的頭攮 項光,有的身后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
=======================================================
~~~~~~聯系人:黃經理
----------------------------------------------------------------電話:138 2434 9995 ------------------------------------------------------------ QQ :214 197 2272
公司名稱: 深圳瀚唐國際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路國貿商業大廈34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