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價請柬折射人情社會的窮途末路,我公司不懈地追求優良品質,顧客至上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與支持。
無數次看到媒體報道,某某新人結婚收到假幣,云云。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在今天已經不新鮮了。如此與傳統文化相悖、近乎怪異的現象,讓人在五味雜陳之余不免疑惑:為結婚的新人送賀禮,何以會“虛情假意”至這般惡劣的程度?我想,婚禮假幣同樣反襯出傳統交際方式的異化。他人結婚,收到請柬,一些人會戲稱其為“罰款單”,雖然不能不去,但掏錢的時候心里總是感覺不舒服,而收下了他人的禮金,在對方結婚時有時又要加倍“償還”。循環往返——于是乎,禮金越來越重,價碼不斷飆升,一場婚禮,一次婚宴,就成為結婚者變相索還“欠賬”,被邀請者償還人情或者預先支出人情的一種利益游戲,形式重于內容,功利超越祝福,越來越成為不堪承受之重。
當參加婚禮成為一種負累,婚禮禮金中出現假幣,新人送出限價請柬,其實同一個“因”種出的苦果。即便沒有假幣,其實也會以其他的形式“表達”出來。前幾年不是有報道說,重慶一位新郎官就收到了一張夾在紅包里的欠條嘛:“禮金先欠著,日后再償還。”
有人說要使用驗鈔機來防止婚宴禮金出現假幣。驗鈔機當然會讓假幣無所遁形,可是,驗鈔機驗得出假幣,驗得出虛假的人情嗎?堵住了假幣,堵得住人性的迷失嗎?也有人說要堅決抵制“限價請柬”,可要依我說,如果你真欠了對方的人情,你還真不得不去。所以,無論我們怎么絞盡腦汁也只能讓這一日漸功利化的祝福方式變得更加尷尬、更加苦澀。與其這樣,還不如反思:參加婚禮,是為了表達對新人的祝福而來,還是為了人情和面子?難道除了送金錢之外,我們就沒有更好的表達美好祝愿的方式?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維系數千年之久的傳統人情社會,已經逐漸為公民社會所取代,而“婚禮上的假幣”以及“請柬上的限價”則不過是人情社會走向窮途末路的折射。公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建立在社會各種契約之上的道義情懷、相互信任和公民責任,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