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方興未艾,為此更名的普洱市(原思茅市)正是應運而生。普洱市是云南面積*大的市,普洱全市有野生古茶群落面積117.8萬畝,栽培型古茶面積18.2萬畝,其面積也遠遠超過傳統普洱茶產區西雙版納(古茶園8.2萬畝)。普洱市轄1區9縣,分別是思茅區、寧洱、墨江、景東、景谷、鎮沅、江城、孟連、瀾滄、西盟。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也是普洱茶的原產地。說到“茶馬古道”,就不能不說到普洱市,思茅就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出現于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始祖),還有擁有活標本2700年的鎮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樹王”和上千年的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1800多年的景邁山萬畝人工栽培古茶園,足以證明茶葉在普洱市歷史上的重要性。普洱市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廣泛,主要在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兩岸。
古普洱茶區主要地域分布是在今天的西雙版納和思茅一帶,大部分縣市處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北緣及東南亞熱帶地區。
歷史時期的普洱茶產地,以“六大茶山”*負盛名。古“六大茶山”系指勐臘境內的曼灑、易武、曼磚、倚邦、革登及景洪境內的攸樂。而勐海的南糯山茶山和思茅地區瀾滄江境內的芒景、景邁茶山種茶歷史也在千年以上。南糯山的當地民族5 7代之前就已存在,而芒景、景邁茶山的歷史據當地緬寺木塔石碑傣文記載已有l 3 0 0多年。
從古代各大茶山的形式來看,這些地區是南詔時期銀生茶的主產地。而唐代樊綽所著《蠻書》卷七說:“茶是銀生域界諸山”。按今天的地理行政區劃,“銀生城界諸山”包括有古茶樹的景東、鎮沅、景古、普洱、瀾滄、勐臘、景洪、勐海一帶。光緒《普洱府志》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時”。這是銀生城界附近的景東、鎮沅、景古等地,亦是種茶民族布朗族先民和哈尼族先民居住的老茶區。
到了清代,普洱茶達到全盛時期:勐臘、景洪境內的六大茶山已發展成為“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的空前規模,成為普洱茶的原料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