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中,如防護措施不當,違反操作規程,人體受照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能發生有害作用。在電輻射作用下,機體的反應程度取決于電離輻射的種類、劑量、照射條件及機體的敏感性。電離輻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機體的全身性反應,幾乎所有器官、系統均發生病理改變,但其中以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改變最為明顯。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可分為急性放射損傷和慢性放射性損傷。短時間內接受一定劑量的照射,可引起機體的急性損傷,平時見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療病人。而較長時間內分散接受一定劑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損傷,如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細胞減少、生育力受損等。另外,輻射還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兒的死亡和畸形。
射頻輻射到達機體后,可發生反射、散射、穿透和吸收現象,其情況隨頻率不同而異。機體本身是由正負離子組成的氨基酸的有機體,體內大量具有極性的分子、電解質的離子隨高頻電磁場的方向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是組織致熱的原因,體內較強的局部熱作用可引起晶狀體、睪丸的損傷。某些體液具有封閉回路性質,在較低頻段作用下,可產生局部性感生渦流,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的紊亂。射頻輻射對人體的影響,首先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及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癥,常有頭昏乏力、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多汗、消瘦等。長期較大強度的作用,可引起腦電圖的改變、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常見的有心悸、胸悶等癥狀,出現竇性心率不齊、竇性心動徐級、陣發性心動過速,且大多為非器質性損害,一般脫離接觸2~3月后,癥狀可減輕或消失。其次,射頻輻射還能影響內分泌功能,可出現月經紊亂、性欲減退等。在反復接觸射頻輻射的過程中,初期往往有適應性現象,即癥狀可趨緩解,以后癥狀又可再現。只有少數人,尤其是接觸超高頻和微波者,有明顯的臨床現象,以影響勞動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