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高明區政府獲悉,該區近期已出臺《荷城街道紡織印染企業整治提升工作方案》(下稱《方案》),荷城街道轄區內的印染紡織企業將按扶持壯大、限期治理和轉移淘汰三大類納入全面整治。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方案》規定,所有純印染企業必須上馬紡織服裝項目,否則限期搬遷。且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投資強度須達到350萬元/畝以上,每畝稅收須達到15萬元以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純印染企業平均每畝納稅額僅為1.71萬元。
消息傳來,紡企響應和擔憂并存:淘汰落后工藝和落后產能是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追求,但企業同時擔心大舉投入改造資金后又逢政策變化,導致成本打水漂。
而作為此次整治重點對象的西安紡織城,其后期發展較之前期規劃大為走樣,目前整個紡織城的紡織企業數量竟只占企業總數的32%。其走樣的背后,著實對該區新上馬的新興產業園具有借鑒意義。
兩成六企業排放九成六污水
據了解,荷城街道現有29家紡織印染企業,其中15家集中在西安紡織城。西安紡織城2003年由高明區規劃建立,開發總面積5.37平方公里,紡織產業用地1.73平方公里,該區原計劃把當時位于沿江工業區的紡織印染企業和區內的同類企業搬遷至劃定的紡織城區域內,進行統一規劃發展,并建成全國*大的產業基地之一。
然而,不僅西安紡織城在發展過程中大為走樣,全荷城街道紡織印染業也普遍存在結構偏、污染大、效益低等問題,這成為《方案》出臺的一大背景。
據悉,當前29家企業中,只有溢達等3家企業有針織和成衣工序,其余26家均為純印染企業,主要從事外來加工,結構單一。這種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在西安紡織城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紡織城內已進駐企業46家,其中從事紡織服裝印染類的企業僅15家,印染類企業就占了12家。
而荷城大量印染類企業的存在,也帶來了龐大的污水排放壓力。12家印染類企業只占企業總數的26%,去年的污水排放量就多達271萬噸,占整個紡織城的96%。與此同時,其稅收貢獻卻只有16%,平均每畝納稅額僅為1.71萬元。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目前中心城區三污處理廠尚未能完全對紡織城內企業產生的廢水進行處理,因此污水的流入也直接對滄江河構成威脅。
限期治理和轉移淘汰相結合
根據《方案》,此次調整提升中,荷城街道將紡織印染企業分三類進行治理,分別是扶持壯大、限期治理和轉移淘汰。
具體而言,位于“三舊”改造區域外(包括西安紡織城),產值高、納稅高,有較為完整的紡織(針織)—染整—成衣產業鏈的企業,納入扶持壯大類。其整治方式是,深化各環節的污染治理,進一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達到清潔生產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扶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革新。
位于“三舊”改造區域外(包括西安紡織城),產值低、污染大、納稅少、從事純印染加工的企業被納入限期治理類。其整治方式是,按規定時限進行全面整治,經整治符合要求的則納入扶持壯大類企業,經整治未能達到要求的,則納入轉移淘汰類企業,須在治理期內就地關停或向區外搬遷。
位于“三舊”改造區域的企業(包括位于沿江路以東和三洲片區的紡織印染企業)納入轉移淘汰類,其整治方式是按“三舊”改造政策進行改造或向區外搬遷。
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方案》規定,所有純印染企業必須上馬紡織服裝項目,否則限期搬遷。且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投資強度須達到350萬元/畝以上,每畝稅收須達到15萬元以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