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人向往【國學】,若不知何謂【國學】,入門尚且面露難色,談何學習研究,生搬硬套,難免有附庸風雅的嫌疑。翻閱《周禮》,偶得:“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皆乃【國學】一詞之濫觴,凡此后眾說紛紜,皆出自于此。【國學】在這里表示“學校”,繼而,漢代將【國學】命名為“太學”,至晉,又改稱國子學,北齊命名國子寺,我們熟知的國子監,則是隋煬帝的改制,于是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事實上,近幾年間國人將【國學】束之高閣,卻不道,古人則是在總角、垂髫之際就已然接觸我們現在聞之卻步的【國學】,那一時,他們念的是古文字,習的是古文字,縱使造詣高低遠近不同,然而底蘊是有了。好學者,只怕連《四庫全書》、《十三經注疏》也研習通透,混世者興許連四書五經的名字也記不周全,古人尚且如此,不論當代。
上海金城文物學院就是本著"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古心,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學報》副主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馮時先生蒞臨講授【國學】,先生從事古文字和天文考古學研究,發表論著、論文70余入載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世界名人錄》及美國傳記協會《世界五百名人錄》。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所開設考古與國學研究系列課程包括:天文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青銅器銘文精讀等系統課程,領略古之大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