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僅有兩種科學鑒定古董真假和年代的高科技,熱釋光(需要取樣)和X熒光(不需要取樣),這兩種科學實驗的高科技古董鑒定已經廣泛為世界各大博物館和著名拍賣公司所接受,在歐美更可以作為法院認可的斷代證據。但在國內一般的收藏家們對熱釋光技術缺少了解,對它的科學原理和實際應用還不太熟悉。
為此我們專程走訪了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劉旦初(以下簡稱劉)教授,請他對熱釋光技術做一些通俗的解釋。 劉教授,您是我國知名的固體物理學家,現在還承擔國家研究項目并帶著5位博士研究生。同時您也是古陶瓷古玩收藏家,對古陶瓷的科學鑒定有專業性的理解。 一般的收藏家和古陶瓷專家缺乏現代的物理學知識,對“熱釋光”鑒定原理總是不太明白,能否請您用通俗的語言對熱釋光鑒定技術做個簡括的介紹? 劉:簡單地說,一件古陶瓷在它被燒成之日起,便不斷地吸收和累積外界的幅射能量,這個能量和燒成后的時間長短有關。“熱釋光”方法就是通過測量這件古陶瓷內累積的幅射能,從而確定燒成時間的長短,達到斷代的目的。由于該器件的時間信息完全儲存在它本身中,因此只需在該器件上取樣檢測即可斷代,而不必與該窯址的出土樣品數據進行比對,所以這是一種*對斷代方法,是很準確可靠的。但器件的胎、釉成分,埋在地下的深度和環境,不會影響檢測結果嗎? 應該說有影響的,但都處在正常的誤差范圍之內。如一件北宋的瓷器,檢測結果可能會給出:一千年加減五十年。這加減五十年就是誤差,它就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加減五十年,時間幅度就是一百年了,用這一方法就只能確定"老"或"新",而不能準確斷定是在那一個皇帝的朝代生產的了吧?一般說來,年代越長誤差就越大,對“高古”器件,的確不能斷代至某一皇朝。但對收藏界而言,古陶瓷鑒定最重要的是定“新、老”,排除贗品。達到這一步,基本上已大功告成。再結合對胎、釉、彩、紋、工的“目鑒”,比對有確定紀年的典型器,器件的更準確的時間定 位是可以決定的。事實上,對高古器件收藏家也不要求那幺準確,如北宋器件能定出早、中、晚期就十分滿意了。另一方面,對年代比較短的明清瓷器,時間誤差就比較短,比如一、二十年,這就可以斷代至某一皇朝。 記者:“熱釋光”古陶瓷古玩鑒定方法的歷史和現狀是怎樣的? 劉:熱釋光現象三百多年前就已發現了,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它被發展成為一項考古、測年的新技術。目前世界上約有五、六十個實驗室從事熱釋光測定年代研究,但進行商業化鑒定并有良好聲譽的機構只有三家,即英國的牛津鑒證公司、香港中文大學中科古物鑒證實驗室和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國際大拍賣公司和許多博物館及古玩收藏機構都請他們進行鑒定。 記者:全世界古陶瓷交易市場這幺大,為什幺有名的只有這三家? 劉:這除了如羅教授文中所說的技術和經驗等問題外,公司的公信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高品位的古陶瓷是幾百萬過千萬元的商品,稍有差錯就將損失慘重。這三家公司的主持人有一個共同點,本人都是科學家而沒有任何商業背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