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河北省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到2001年底,人口總數、國內生產總值、45種礦產儲量、主要農產品產量等位居全國前十名以內。
一、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其評價
(一)河北省宏觀生產力布局演變及其框架
從建國起至今,我省宏觀生產力布局的落腳點和主導思想幾乎都是在強調自然資源稟賦與地理條件主導下的布局。
解放后,在計劃經濟時期,河北省基本上實施的是“提高兩線”(京廣、京山鐵路沿線)、“狠抓兩片”(黑龍港與壩上)、“建設山區”(太行山和燕山)、“開發沿海”的思路,使得全省幾近半數一上的大型骨干基建項目在這些區域落地生根。1978年開始,河北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生產力布局方針以“兩環”為目標逐步演變,經由“山海壩”(1985)、“環京津”(1986)、“以城帶鄉、鐵路與沿海兩線展開”(1988)、“一線(沿海)、兩片(石廊開放區)、帶多點(各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建設產業園區、旅游開發區和保稅區)”(1992)、“環京津、環渤海”(1993)、“外向帶動、兩環結合、內聯入手、外引突破”(1994),1995年正式確定“兩環開放帶動戰略”。
(二)河北省現行生產力布局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特征
經過50年的積累,我省生產力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地市級行政區劃為基本界限而各自為戰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這種格局的*大特點即在資源和市場上相互封鎖、爭奪,利益性矛盾和問題較多,區域間的功能協調性幾乎無從談起。具體體現為如下三個矛盾性特征:
1.協作式的相對大經濟區域尚未成型
多年以來,我省眾多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我省目前已經形成五大經濟區各領風騷的結局,即冀東經濟區包括唐山、秦皇島,環京津經濟區包括保定、廊坊,張承經濟區包括張家口、承德,冀中經濟區包括石家莊、滄州、衡水,冀南經濟區包括邯鄲、邢臺,并從各經濟區占全省GDP比重、產業的趨同性特色、區域內各增長極的天然地理位置等角度進行了具體化的統計和研究,指出五大經濟區的各自特點是:
(1)冀東經濟區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是華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
(2)冀中經濟區是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醫藥、化工、機械、電子等都有一定的優勢;
(3)冀南經濟區也是一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有晉、冀、魯、豫四省交界中心市場;
(4)環京津經濟區以服務京津和接受京津輻射的形式形成了蔬菜、副食基地,高新技術疏散地和區域性中心市場;
(5)張承經濟區則形成了以旅游、畜牧、食品和邊貿中心市場為優勢的區域。從上述可以看出,前三者產業結構的趨同較為嚴重,在如此近距離的地域內,這種特征若以市場的角度而論不應是健康或良性的;而后兩者的產業特色確為獨到,但關鍵的問題是還沒有形成適度的經濟規模。
我們認為,大經濟區域的內在一體性不是靠以上因素支撐的,而應是靠較高的產業關聯度、較為科學的輻射帶動機制以及較強的相互促動能力。也正是由于缺乏這樣的支撐,致使所謂的“五大經濟區”在內部各組成單元之間形成了經濟發展成果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各單元間功能協調性較差的明證。比如冀中經濟區,石家莊GDP總量、人均GDP、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及綜合生產率等指標1985年之后大部分在全省前4名內,滄州則大部分在5名之后,衡水則在7、8名之后;2000年,石家莊的人均GDP為11365元,滄州、衡水為7135、7225元;石家莊的財政收入與人均財政收入分別為377137萬元、427.3元,滄州、衡水分別是156046萬元、241.3元和91819萬元、222.8元。由此可見,在號稱以省會為龍頭的冀中經濟區,區內的經濟實力差異十分懸殊。
聯 系 人:教務老師 15527931413
遴選交流群:2641604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