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火鍋從東漢就有。還有人又搬出白居易,說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在吃火鍋。
但是,還有人認為,現在的火鍋應該是重慶的碼頭工人發明的,在濕冷的碼頭上,干完活后,去菜市場買些毛肚、肥腸,支一口大鍋,下面燒著柴火,放進大蒜、海椒、花椒、八角,均是辛辣之物,祛體內濕氣。
想著那場景:鍋里湯沸,鍋底柴燒,必定是吃得一身大汗,毛肚在鍋中翻滾,沒有快準狠的筷功,恐怕是很難收獲的。吃完后刷鍋收碗,剩下的殘羹冷炙,傾入嘉陵江中,大叫一聲“吃夜飯咯”,眾魚兒也落得一頓飽餐。
我更喜歡那種圍爐之感,溫馨、濃潤、親切、自然。這種吃法顯然是不適合潔癖者的,筷子放在嘴里使勁吸一口,再放入鍋中,海底一撈,在鍋底的蒜苗洋芋萵筍豆芽都像游泳換氣一樣浮出水面,其余眾人撿著喜歡的夾食。那位剛要把三月出土的嫩筍放入嘴里,海底撈這位便說話了:“哎,又做他人嫁衣,筍子都沒得吃。”那位笑嘻嘻的遞過來,說道:“吃嘛吃嘛,撐死你。”
峨眉入了冬,就突然冷了,如果在家,須燃起一個爐子,才抵得住寒氣,坐得了人。到了傍晚,再添上滿滿一爐的煤炭,就可以開始煮火鍋了。若是吃得簡單,甚至不需肉食,割一片豬油,燒一鍋沸水,錘幾粒胡椒,灑一撮井鹽,放進新鮮摘來的蔬菜,吃一碗中午剩下晚上煎熱的米飯。熱湯可以保證飯菜不涼,火爐可以保證手腳不冷。吃完飯,拉下家常,電視照常開著,不過是擔心無人說話是突然冷場罷了。
昆明素來被認為是四季如春,但是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一雨成冬。谷雨節氣,細雨紛飛,灰蒙蒙冷冰冰,很少生機。中午買了條排骨,反正天冷,不如煮了火鍋,擋一下天寒。排骨洗干凈,煮盡血水。
去年夏天,自己采摘的花椒,花一天時間,可以吃上一年。花椒可以祛肉腥氣,散寒除濕。姜能增加胃腸血運,促進食物消化,故開胃健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