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50年代初期,在偌大的廣州城里,專業從事古箏表演的藝術家可是少之又少。如果在當年要想購買一臺古箏,就是找遍了全個廣州所有的樂器店也很難買到。而廣州市現在精通表演與正在學習古箏的人已經數不清了。甚至在全國各個音樂學院中也有專業已開設了古箏專業,并培養出了不少技藝精湛古箏演奏家。還有少年兒童對學習古箏更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熱情,有些小學和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還特別的設有了學習班,通過各種比賽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藝術幼苗。
古箏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比較代表的為“山東、客家、潮州、河南、浙江”五大門派,而現在各個的流派的分別已經很小了,幾乎每個流派都會各有各之長特色。
在這里主要講下廣東的流派:即客家箏,或曰漢調箏,在古代南宋時期,中原湖北、河南一帶的老百姓,為避元兵的擄掠而南下到粵東和閩西之間等地,當地的百姓稱他們為“客家”。客家不僅帶來了異鄉的習俗,還帶來了古老的中原音樂文化,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相結合后,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地人稱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大埔、梅縣和汕頭一帶流行。二十年代,汕頭報社的錢熱儲先生提議將“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得到大家的認可,于是,外江弦、儒家樂等稱謂也相應易名為“漢調”或“漢樂”。漢調有鑼鼓吹、和弦索、中軍班這樣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箏、椰胡和琵琶三件頭來演奏的清樂,客家箏曲就由此變演而來了。
客家箏曲很重視樂曲的“板數”并且常用板數來分類,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樂曲稱大調,這是和河南的板頭曲一致的,當然從音韻上來講,則不像河南箏那樣高亢激昂,而是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在客家箏曲中,《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比較短小的曲子稱小調,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則稱為串調。串調板無定數,具有戲曲音樂的特點,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漢皋舊譜而來。
客家箏派就是在上面所說的背景下產生的.客家音樂很自然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一些生活習慣。
陜西鳴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18192943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