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箏成為全國和龍江大地學習人數(shù)*多的中國古典樂器,據(jù)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有關人士保守估計,彈奏古箏的愛好者全國有二三百萬人,還有幾十個專業(yè)的網(wǎng)站。確切的學箏人數(shù)很難統(tǒng)計,從每年考級人數(shù)連續(xù)成倍增長來看,學習古箏已成為一種時尚。
古箏古箏
書房內放一箏,一茶,一書法,古人的儒雅和意趣就油然而生。
炎黃子孫的信物 箏靠人養(yǎng)
說起古箏,歷代出現(xiàn)過許多善彈箏的文人俠士。從《水滸傳》中的浪子燕青到《三國志》中呂布利用“鼓箏”脫身的扣人心弦的描述,更有唐人李端《聽箏》詩描寫周瑜精通箏樂的佳句:“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側耳傾聽,歷史的旋律舒緩地傾瀉而出。近年來,古箏成為藏家的*選,書房內放一箏,一茶,一書法,古人的儒雅就油然而生。
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古箏演奏家張彤,聽他解讀古箏的妙趣。
炎黃子孫的信物
演奏家張彤介紹: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音色典雅高潔,余音綿長,現(xiàn)普遍認為箏源自春秋時期,秦國的民間已普及流行,迄今至少有2500年歷史,所以叫“秦箏”。《史記》中曾記載:“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箏*初的材質為竹制,“箏”本身是形聲字,在《說文解字》中說:“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箏聲”。漢代后,箏的形制有了很大的變化。箏同瑟一樣為木制,這就使其音域擴展,音色也有了較大改觀,表現(xiàn)力愈加豐富。如東漢侯瑾《箏賦》云:“上感天地,下動鬼神,享祀祖宗,酬酢佳賓,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于箏者矣”。
張彤稱,在長期的發(fā)展流變過程中,箏形成眾多流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浙江箏派、陜西箏派等。
近幾十年來,箏有了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今通常所見的箏體呈扁長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為中空共鳴體。其中面板為拱形,底板有兩三個出音孔。面板上的琴碼為“一”字排列和箏首尾部的岳山共同支撐琴弦。琴弦已從十六、十八弦、發(fā)展到普遍采用的二十一弦乃至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規(guī)格。音域已擴展四個八度以上。琴弦已從蠶絲弦發(fā)展為鋼絲弦、尼龍纏弦。在演奏技法上已不止傳統(tǒng)技法所常用的右手托、劈、抹、挑、勾、剔、撮,左手的吟、揉、按、滑等,已衍生出搖、掃搖、輪抹等新奏法。
箏是一種真正達到雅俗共賞的樂器,當今作為“炎黃子孫的信物”、“華夏后裔的標識”在海內外獲得了極大發(fā)展,世界各地都遍布箏的專業(yè)學術團體和演奏者。
箏靠人養(yǎng)
張彤認為,鑒別古箏要看三點:音色,用料和工藝。
一臺古箏的音質取決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陽面中段為*佳,陽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為陽面,去頭斬尾為中段,一般以9-12年樹齡的桐木為*佳,尤以河南蘭考的桐木為*佳,沙土地,木質疏松,利于音質的傳導。面板通常選用疏松、少節(jié)、無痕、直紋的梧桐木;鑲板要用一些硬度較大、木質堅實的木料。
早期的琴弦以馬尾、鹿筋為原料,到了近期以尼龍鋼絲弦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韻味,琴弦以德國進口鋼絲為主,含碳量均勻,壽命長,手感好。箏碼:多用紅木制作。音色要求:高音區(qū)明亮、清脆;中音區(qū)圓潤、綿長;低音區(qū)渾厚、結實。
|
 |
|